《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2、理解领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特点。 3、感受和领悟古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与成就,激发学生对古代雕刻艺术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总分总的整体思路。②教学难点:文章是如何通过细致地描绘来展现雕刻之巧的。 2、教法学法:①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②学法:抓住重点,揣摩品味。 3、教学准备:①多媒体课件; ②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翻译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展示了这精彩的民间艺术。 板书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文章题目的意思。 《核舟记》核,指桃核。舟,指雕刻的小船。记,是一种文体。本文就是介绍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2、那这个核舟雕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的朗读。 (要求:边听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三、初步感知 1、范读课文。 2、字词点拨:仔细听了吗?文言文的阅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读出节奏。同学们在字词方面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我们讨论一下。没有,那老师有两个,想请同学们帮我解答一下。 ①词语:为(做,这里指雕刻成)、可(大约)衡(通“横”,横着) 1 ②翻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同学们预习的真不错。 3、听读时的思考有结果了吗?核舟雕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板书 大苏泛赤壁 四、深入理解 齐读第一段,能用这段的一个词概括王叔远的技艺特点吗? 板书:奇巧 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呢?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5段。思考: 2、你觉得哪一段文字写得最生动? 解答预设:第三段是介绍船头的三个人物:苏东坡、黄庭坚、佛印。 (1)分别扣住了他们的哪些方面来描写? 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 教师点拨:从坐位、姿势、神情三方面来描写。 (2)理解苏黄与佛印的姿势、神情的不同及其意义。 a、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已忘怀世务,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b、与他们俩比,佛印有怎样的不同?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教师点拨:佛印,他是一位僧人,更有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 (3)我们一起来把这段精彩的文字读一遍。 板书 3:这么精彩的文字为什么不放在第二段去介绍呢?有喜欢第二段的同学吗?那这一节是怎么体现奇巧的呢? 板书 解答预设:重点介绍舱边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还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之细。 为什么会是这十六个字呢? 教师点拨:因为它要展现“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 3、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 2 教师预设: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由此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刻有名句,可以想象当年苏轼泛舟赤壁的优美环境。如果那三人的画面是主题的话,那这里就是背景了,先出背景,再由主到次,一一介绍。 4、 指导学法,学生自学第四段, (1)刚才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了文章的二三段,大家能总结一下具体的学法吗? 板书 教师点拨:先读,然后抓住重点,,揣摩品味人物的情感。 (2)下面同学们带着这种方法自学第四段。有什么不懂得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 (3) 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有没有什么疑难需要解决的?老师想问一下,“大苏泛赤壁”的“泛”老师怎么没感受到啊? 5、 学习第六段,明确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魏学洢用大量的笔墨不厌其烦地介绍了核舟上的物体,有这个必要吗? (是为了突出内容之多),而桃核有多大呢?(曾不盈寸) 一多,一小,形成对比,突出了技艺的高超即“奇巧” (2)在客观描述中又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你能找出这个赞美的语句吗? 预设 : “嘻,技亦灵怪矣哉!” 教师评议:很好,你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 你就是魏学洢,你看到了王叔远的雕刻如此精细,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教师指导朗读。重读“技艺”“矣哉” 五、小结竞背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在文章的结构上或情感上有着怎样的收获? 教师点拨:(1)本文的结构特点(总分总);介绍的顺序(由主到次); 说明与细致的描绘相结合。 (2)认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技艺高超。 2、用一分钟时间竞背一个段落(2、3段)。 没有背会的作为课下作业。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a0c1ef2e3f5727a4e962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