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时间:2022-03-27 15:11: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知识点来源

庄少屏 微课名称 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学科:语文 □年级:初三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其他

录制工具和方法 本课运用了PPT课件、录屏工具等软件。

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了重要分量,文言虚词“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因而系统掌握“之”字用法,并熟练运用至关重要。本微课按导入、知识精讲、归纳总结、随堂小测等顺序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掌握文言虚词“之”用法基础上,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





熟练掌握文言虚词“之”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在掌握文言虚词“之”用法基础上,使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一、导入

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了重要分量,文言虚词“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因而系统掌握“之”字用法,并熟练运用至关重要。 二、知识精讲

1.“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 (墨子 《公输》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形如这样的“名词++谓语动词/介词”时,“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2.“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正常语序: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②尝贻余(之)核舟一。 (魏学洢《核舟记》 正常语序:尝贻余(之)一核舟。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语后置句。 3.“之”作动词

教学过程


例句: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由此可见,“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垄上”“广陵”。一般译为:往、到 ……去。 4.“之”作代词 例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二章》 ②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

由此可见,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代指上下文中的(人、事、物),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5.“之”作助词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之”作结构助词“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蒲松龄 《狼》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之”后面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之”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意。 例句: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 《狼》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 《陈涉世家》

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意。 三、知识小结

“之”的用法主要有以下5种: 1.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3.作动词,译为:往、到 ……去。 4.作代词 5.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调节音节作用 四、随堂小测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3.何陋之有?(《陋室铭》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b98ce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