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为何评此画为第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2-04-15 13:3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鳞《免宵图》元颜辉《钟旭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签》(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過”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虚”“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乌的是一片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是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材料二: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推进。宗白华先生十分重视这一对范畴,并称其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更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专文加以着力阐述。今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并对启发思考之处加以论述,以为读书之得。

首先,宗先生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讨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


派为孔孟,一派为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而孔孟则以“充实之谓美”,并且“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虽分两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正如宗先生所说,虚和实作为相互依存的两面,不可舍此取彼。这种思路在魏晋玄学便已得到阐述,王弼等人在维持贵“无”的基本思路的同时,亦有条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对意义。《老子指略》.他谈到:“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没有具体四象作为物之主,则大道之象亦不能显现。这就引连至艺术的创作如何体现虚实结合的问题。

其次,若要讨论艺术创作如何虚实结合,则先应明确虚实何谓。具体以书画艺术而言,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中的话来说明: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一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宗先生引述此语,实则是为了说明,外在的山水是“实”,而引起画家主观生命情调和想象的是“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实”。而“心源”则是“虚”。此说已颇明晰,然而我们仍可以切近绘画实践,在其中将“虚”与“实”的含义揭出数层。每一层次都对应于不同的创作阶段,而层层都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子琪《由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舞台上的表演和传统的绘画艺术相似,善于删略背景,集中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 B.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相通,都充满诗的意境。

C.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真境逼”不是再现场景,而是留出空虚让人物去充分表现剧情。

D.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的话来说明书画艺术中“虚实何谓”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理论中,“虚”和“实”是一对重要概念,关乎古代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B.依据宗先生观点,解决了“虚”“实”问题,就可以解决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C.将“虚”和“实”作为互相依存的两面这一研究思路,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都存在。 D.在宗先生看来,不论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宗白华虚实观的一项是(3分) A.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内容上是写景,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B.油画《父亲》借枯黑干瘦布满皱纹的脸、深陷的眼睛、仅剩一颗门牙的嘴,展现了作者既歌颂又同情的复杂情感。

C.电影《红高粱》中色彩饱满、随风狂舞的野高粱象征着人性的舒展与释放,在耀眼的光辉中显得庄严而富有诗意。

D.中国建筑用朱红作为屋身的主要颜色,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装饰梁架、斗拱等,体现了中国建筑用色大胆的特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宋徽宗出题考绘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一幅画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宋徽宗拍案叫绝:“此画当取第一!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宋徽宗为何评此画为


第一。6分)

参考答案: 1.(3分)B“都充满诗的意境”说法不正确) 2.(3分)B(A项,扩大范围,“关乎古代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说法太绝对;C项,“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存在”无中生有;D项,“将虚实问题上升到了哲学宇宙观的高度”的是宗白华不是老庄和孔孟,张冠李戴)

3.(3分)D(只是色彩的运用,不能体现虚实关系)

4.(4分)文章首先指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生手法;然后由中国绘画中的“虚实相生“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虚实结合问题,并用举例、引证的方式加以阐释;最后指出中国传统的虚实艺术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评分标准:第条1分,第条2分,第条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外在的山水为实,引起人们想象的是虚,虚和实互相依存;(围绕“虚”“实"答出中国画空间处理艺术也可,如“实景清而空景现” )老和尚在山脚下挑水是实,这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藏在深山中的古寺是虚,虚实相生;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独到,所以此画当为第一。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b2b61f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