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析 一、中国画“留白”艺术概述 “留白”艺术是中国画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用来塑造中国画中强烈的空间感,也是中国画的重要构图法则和审美特征。中国画创作中的“留白”艺术一般被认为形成于六朝,成长于唐,兴盛于宋,至明清成为成熟的创作技法。中国画注重意境、讲究气韵,是形而上的心灵感动与体验。要学会欣赏水墨画,必要懂得用心去欣赏;在政治稳定、经济富裕、社会开放及教育普及的情况下,中国画将会是东方艺术界的灵魂与主流。南朝时代的梁元帝所著的《山水松石路》一书中,提出“笔精墨妙”,首次明确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墨”代“彩”的新美学观。在隋唐时代以前,中国画创作都是以重彩为主,晚唐、五代、宋朝之后,逐渐开始以水墨代重彩,及至元代以后,中国画的主流是水墨画。中国画的特质,是注重意境的营造,突出表现秀雅、浑厚、扑拙、高古都是具体意境的表现,如苏东坡评论王维的画时说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还讲究精气神韵,这是欣赏和创作的最高评价指标,意境与神韵二者相辅相成,借笔墨技法和留白艺术完成;意境主要由心灵、思想的流露,神韵则借助于意境而显现。中国画同样注重写意,讲求整体风格的中庸含蓄,不走极端路线,侧重意境。我国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说:“太像则媚,不像则欺世!”。中国画里常见的“留白”艺术,在道家中即为:有所为谓无为,不画为画,计白当黑,空灵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中国画里更是随处可见借助于“留白”艺术的虚实相生,即阴阳互动,强弱对比,创造灵动与生机。 二、中国画的“留白”特点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经常被运用于虚、实空间的处理上,尤以传统水墨画中黑白对比为重要体现。在中国人之空间与艺术观念中,着重在“虚实相生、虚实结合”上。古人总是喜爱将宇宙自然的一切,做为人生思考的哲学理路。无论是儒学、老子还是庄子的学说,都一致认为宇宙万物的一切,皆是由于阴阳虚实的结合。运用自己对于自然万物的认识,来感测宇宙世间的一切奥秘,反思当时社会人生中的种种纷繁现象,并领悟出了著名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而且由此推演得知,世界是运行着的、转化着的、变化着的,有始有末的、有生有灭的、有虚有实的。因此,老子曰:“有无相生”;庄子曰:“虚室生白”。受以上这些思想影响,更加认为与实相对的虚,并非空无,而是有一种流动散聚的元气弥漫其间。天地之间,虚空中充满了元气,正是这元气的不断运化和流动,造成了宇宙间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因此,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一切艺术和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这种观念运用在绘画表现上,便形成了虚、实的空间表现法,并且透过画面造成观赏者视觉上或心理上产生虚、实之感觉。 中国画通过“留白”这种富含哲理的艺术创作方法,以一种虚无、空白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意境与内涵。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闲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实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留白”与“虚”,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虚与实的相对相生的丰富视觉效果,将人对自然的“观道”之境而寄意于画里。清代的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一书中说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说明了虚、实二者正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体现,将实景处理好了,虚的神境也就跟着呈现出来。而宋代名家范??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虽然谈的是诗文,但却更是揭示了艺术创作上的一般规律。简而言之便是:以虚为虚,就会成为绝对的虚无,我们不能没有给人去看、给人去感受的具体美的客观对象;以实为实,虽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客观景物,但是这样的景物是死的、无神的,不能给人提供一个可以联想、发挥的余地,更不能真正的打动欣赏者。只有化重重景物为丝丝情思,从咫尺山林中创作出悠远深邃的意境,才能获得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境界,使人遇到画作看不够、看不厌,要达到这种境界和意味就需要依靠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运用。 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价值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表现不仅可以加强和当代艺术与传统文脉的联系,而且在全球化的艺术格局中,更可进一步突显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显示出中国艺术自身的观念和精神价值。 1、“留白”艺术增加画面的整体布局感 中国画在创作中通过有意留下空白使整个作品画面布局、章法细节更为精美协调。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将黑白视之为阴阳,水墨之道便是活用构成法则,表达意念。在表现的过程中,运用虚实、隐现、清浊、聚散、曲直、开合、强弱、干湿、疏密、松紧、连断、整零、完缺等水墨要素,依据总体创作意图进行量的统筹安排,这其中对度的把握,尤为关键。中国画的诸多表现形式单元中,不同阶层的局部因素,具有相对独立的含义。当作为整幅画面的结构布局,更重要的是与周围单位相辅相成,从而产生的整体协调美感。局部过于孤立的表现自我时,应对其加以必要的限制或削弱,因为这种某一局部的过分突出,容易出现超越了它自身在整体中的功能,反而会破坏画面整体的鲜明特征与美感。因此必须强调整体的协调性与综合视觉,不过分计较其中单一笔划的得失,在对运动、态势的流动中求得构成元素之间的协调变化和统一布局,从而实现对主体人格力量的均衡落实,体现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布局能力。清代著名画家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一书中指出:“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这句话也指出了在中国画中笔墨留有空白的意义,它将会影响画作的整体布局效果,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不可忽视。 2、“留白”艺术传达富于层次的创作意涵 “留白”艺术在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中的广泛应用,使形色构成的形象代替了自然形色,当色形进行重叠、交叉时,就会产生一种色形的立体感官。以墨代色的水墨画,较为经典的诠释了留白艺术的使用。黑白两色构成的形象意义代替了自然界客体中种种存在的种种虚无的关系。黑白互为作用,从而互为有无,二者相互转化之下出现了中间层的灰色,也许正是对立统一的阴阳相生关系,秩序和形象的丰富意味,代替了自然的存在及其既有秩序。同一色构成的秩序属于同一单元层次,不同色阶在各自具有其内部秩序的同时,其相互之间又构成不同层次的秩序系统,在形与色的组合搭配中构成复杂多变的笔法、墨法,也构成不同层次的肌理效果。黑白关系的协调,恰到好处的空白,将这些不同层次的色形组成一个等级排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色和笔墨交互影响关系,既体现了相互对比又实现了相互呼应。每一笔都服从于某一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都服从于某一个等级范围,每一个等级范围则服从于画面整体的构造秩序与结构,从而构成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图式的明确含意。所有色形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共生、相互转化的秩序,色的秩序依靠浓淡、留白的使用产生,形的秩序则通过例如面积、形态、方向、趋势及内部开合等空间性质的变化达到协调统一,即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设置对立比较。“留白”艺术的运用以含蓄的手法表达了创作者隐藏的内容、深层的内心情绪,使整个中国画变的意境更为幽深,实现寄情于景,以景传情,层层景不同,境境意不一的丰富意涵。 3、“留白”艺术提供欣赏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运用画面布局中适当的预留空白处,从而来达到迁想妙得的自由想象空间,水墨艺术中的“留白”,给予欣赏者在欣赏绘画的同时留下很多的想象余地,以提供对方美感的活动空间与无限自由的想象可能。中国画中的主动留白与色彩放弃的运用,也是为了降低视觉感官本身对于欣赏者本身意念的刺激,使画作单纯地成为了一种个人心境的沉思,并提升这一沉思达到哲学的高远境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画作:如八大山人的《鱼图》、牧溪的《六柿图》、梁楷的《太白行吟图》等等,都通过积极运用黑白笔墨,巧妙的处理了画面之主体实物以及与背景空间的虚、实相生的画境,这些皆是为观赏者所熟知的神妙之作。其他诸如在山水画中常见的曲径通幽、江河飞瀑、山光云雾等所构成的画中的灵魂元素,也常常是以“留白”艺术的运用来体现其在画中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国画的典型代表水墨画抽去了现实物象中的五颜六色,使画面的色彩更多的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疏离状态,拉开了画作与现实的距离,达到了所谓距离产生美的效果。这里的距离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心理距离,是欣赏画作者由个人记忆和体验经历出发,认知艺术创作、沟通心灵、对话创作者的历程,这段心理历程是欣赏者自由驰骋想象的专属空间,是一块梦幻的画板,也是二次参与创作的平台。在此阶段会生发出自我的美,并且基于黑白色彩的“近距离”优势,使欣赏者赋予它更多的审美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38699b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