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意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登鹳雀楼的意义 《登鹳雀楼》这首妇孺成诵的名诗,毛泽东曾六次挥毫书写。1992年该诗被香港选为十大最受欢迎的唐诗之一,日本汉语课本精选五首唐诗将其列在首篇。作为中国人自勉前行的诗作,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寻觅它的遗迹。 (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千古绝唱是我在儿时课本上读到的,它虽然是一首诗,但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这首流传千载,饱含哲理,寄意无限的即景抒情诗,引诸向往。多少年来,曾有过多少人寻觅它的遗迹,欲知鹳雀楼的命名所在,故址所在,建筑规模,建毁始末,期盼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欣赏王之涣把高山、大海、落日、黄河、巧妙地组成的宏伟壮丽画卷,然而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失望而归。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它至金章宁明昌(公元1190年至1196年)年间还屹立如故,到元初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故址,据《蒲州府志》与《永济县志》记载:在蒲州城西南黄河州诸上。鹳雀楼所在地——山西省永济市,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都在这里建都,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登鹳雀楼可以俯视“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置身其上,犹如楼在高空天际,“鸟在林梢脚底看”。鹳雀是一种鸟名,又名冠雀、观雀。似鹤而顶不丹,颈嘴皆长,全身色灰白,羽尾色黑。巢于高树,喜栖高楼。 《登鹳雀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可以让人领略昔日大唐王朝诗人王之涣壮志凌云的胸怀走进他的梦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间的苍穹;名而它更象一幅不老的国画:西下夕阳的余晖、奔腾黄河的水流、迭菪起伏的山脉、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它也是一坛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无穷,陶醉在其在,其乐无穷;更象人生一个前行的座右铭,是自勤勉励,奋发向上,登高望远的一曲华章。 (二)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它三楼在长江流域,唯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看见楼台亭阁,我们仿佛走进了中华文化的艺术殿堂,听见了历史前行的脚步声,用心灵在感受着盛唐文化的凝重,聆听诗人奋进的心声。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个神话,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梦想,就是一个文化堆积的建筑物。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部档案,记载着昨天的故事;就是一个音符,谱写在中华交响乐的篇章中;就是一本书,书写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卷中。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只有二十字,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表,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薄,后诬去官。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强自克制,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在李白、杜甫还不出的时候,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已经名躁一时,从各种史科记述王之涣的生平看,王之涣的诗作并不少,而《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与王昌龄是“皆出关闭模范”。由此可见,王之涣在唐代诗坛曾是负有盛名,风靡一时的人物。 王之涣可以称作我国诗坛的放歌骄子。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其冠世诗作《登鹳雀楼》几乎成了唐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凉州词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称为盛唐绝名的“压卷之作”。 (三)国运昌,百业兴,历史名楼,盛世重修。随着旅游事业的日趋兴盛,鹳雀楼的修复,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1992年9月开筹备工作。2002年国庆节,新修复的鹳雀楼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这实中是一件喜事,一件让华人高兴的事:一件幸事,因为鹳雀楼700多年都不复存在,新世纪开始,我们终于可以亲身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感觉。10月下旬的一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我踏上了登新落成鹳雀楼的行程。行至黄河滩涂,高高耸立的鹳雀楼依稀可见车在公路上飞速行驶,鹳雀楼越来越近。 走进鹳雀楼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手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书法艺术作品。 据介绍,毛泽东书写王之涣的诗作共有两首,从毛泽东先后六次手书《登鹳雀楼》诗,充分说明毛泽东对王之涣的作品的挚爱与钟情,浓厚的艺术情感洋溢于笔墨之中,创造了一个诗书结合的完美境界。 应该说,《登鹳雀楼》一诗不仅仅因为它朗朗上口,不仅仅因为它浅显易懂,更因为它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一座丰碑,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登上六层楼,我们已经攀至诗人王之涣登高放眼才能拓出更美好的崭新境界。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自强有不息精神的象征。 这里有楼、有诗、有情、有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登此楼,真有凌空欲飞之势,即可鸟瞰那波涛滚滚、浩瀚无涯的黄河,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奔腾汹涌的气概;又可望那阡陌交织、坦荡无限的大地,遥望“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华夏根祖的历史风貌;也可以南望起伏连绵的条山,还可以隐约西览雄伟壮观的西岳华山,领悟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先生“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的论断。正由于鹳雀楼立晋望秦,西为华,东为夏,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因此,必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华人在这里领略王之涣千古绝唱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登高望远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b72e0c33d4b14e842468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