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时间:2022-04-02 08:05: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钱塘湖春行》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七言诗句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字。草初生,”,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白沙堤,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8.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天净沙·秋思》

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


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令之最佳者

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4.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2acdbbd15abe23492f4d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