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两首 山行》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最近学校课题小组对聋校语文课堂评价进行了研究,在这节课备课的时候,我有预设学生的回答,并在旁注了一些评价语言,但到了实际课堂才发现,学校的回答和我的预设有很大的出入,很多评价语言也用不上,最主要的是看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的积累以及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反应所做出的评价。我反思了自己课上的评价,主要存在着这几点问题: 1、语言单调空洞 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只要是对的,不加区别一律“说得不错”“很好”,至于好在哪儿,不错在哪儿,此同学与彼同学相比,谁更好一些,或者怎样才能更好些,老师并不做指引,只做简单廉价的评判裁定。 2、表扬夸大其词 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个合适的定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就夸张地大肆表扬。“你太棒了!”“你太聪明了!” 造成课堂评价语言失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点: 1)、缺失“对话能力” 教师引导语和评价语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的航标灯。可是,有的老师知识储备量不足,思维不够敏捷,不能及时接过学生的发言,进行正确的引导点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正确、健康、全面的发展。 2)、漠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个意识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来提升以导向深刻,但这种提升应是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激发出来。与老师相比,学生的情感阅历、认知水平等处于弱势,但却鲜活灵动、充满契机。教师如果仅从与文本对话的角度、从课堂解读最终抵达的高度考察师生对话的意义,就可能忽视和压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自我反思这节课之后,发现在课堂评价和学生分层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这两方面在教学中的渗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a4538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