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作者:王丽云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1年第10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受到关注。由于学习压力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有的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发生了偏差,有的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人痛心的悲剧也时有发生。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斗的内驱力,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心理能够阳光发展、良性发展、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阳光”,也需要“雨露”。在有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此以往,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严重缺失。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要知道,人文情怀是社会现代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为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坚持以人为本,以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辅以适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心理健康理念,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对于学习和成长的积极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上的水》时,教师可以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处理好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不要盲目竞争攀比,应以平常心态面对学习生活,活出本真的自我。总之,地理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拥有阳光心态,成就美好人生,享受幸福青春。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当下,我们应当认清形势,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己任。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探索,深入挖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联的地理教学内容,把二者有机高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不少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所以,教师要充分整合学科知识,如自然环境问题、人口增长问题和经济建设问题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此外,教师要通过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真正具备人文主义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扫除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在课前可以带领学生对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用解压减负放松心情的深呼吸法、听音乐放松法、倾诉减压法等让学生给自己减压,让他们打开心窗,拥抱阳光。 三、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应该作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地理学科是一门偏理科的学科,教师应设置相应的地理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地理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产生兴趣,体验乐趣,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 例如,在教学《环境污染与防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针对垃圾回收处理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上街进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开展有益的活动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努力超越自我,最终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长时间坚持方能有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和研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要以方法为支撑,以活动为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合理渗透,让学生在体验地理学习活动的同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5fe0d8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