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因为“我”好不容易才钓到鲈鱼,鲈鱼又大又漂亮,而且没有其他人看见,所以“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因为父亲想让“我”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做一个遵守道德的人。) 2、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2、 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①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非:错。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这是错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对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作者知道,但要真正来这样做到很难。实践道德需要放弃个人利益。我想到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道德抉择,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②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考试时遇到难题,不经意间看到同桌答案,是作弊还是放弃?买东西时,人家找多了钱,是退还是不退?) ③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体会到父亲的坚决。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 ④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重点理解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他从小受到了把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来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也是对父亲严格教育的最好回报。) ⑤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就会产生抵制诱惑的力量。当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产生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战胜自我,战胜诱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96d223c1c708a1294a44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