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裳”字等几处多音字 摘要: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几处多音字。如《出师表》一文第一自然段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隐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塞”这个字。《观潮》一文最后一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不容间”的“间”这个字。这几处多音字读音值得辨析。 关键词:人教语文 多音字 辨析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九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几处多音字值得辨析,现列举如下: 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一文第四段中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裳”这个字在课文中没有注明读音,我们在教研时,学生有念“cháng”的,也有念“shang”的。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读音: 1.读“shang”时,指衣裳、衣服,是指穿在身上遮蔽身体和御寒的东西。 2.读“cháng ”时,古代指裙子。 在《古代汉语》中对“裳”的解释是:只读“cháng”音,指下衣、裙子,跟衣相对。诗经豳风七月:“为公子裳。”又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注意:古人穿的下衣叫裳。男子的礼服,衣与裳分,燕居所穿者,衣和裳相连的叫深衣。妇女的礼服和燕居之服,衣裳皆连。“裳”不同于今天所说的衣裳(shang),也不能理解为裤子。 《古代汉语》中在对古代车马、饮食、衣饰的研究中指出:上古有裳无裤。由此笔者窃以为,此处应读“cháng”这个音。此句是上古的一首民歌,采用夸张的文学创作手法,在侧面反映了上古劳动人民生活之艰辛与困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因此,我们没必要过于考证追求说眼泪流到“裙子”上就与实际情形不符而对语言进行考证,这里可理解为衣服。作为一篇古文,以古音为主教古文,既符合语境,同时又是对古文化知识的发扬与广大。如果我们一味地以考证和现代人的理解与习惯去教古文的话,我们的好些古字的读音和古文化知识也将会失传,那么我们的古文化魅力也就无从彰显了。 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一文中第一自然段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隐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塞”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音: 1.读“sāi ”时,指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填入。例如:把窟窿“塞sāi住”。 2.读“sè”时 ,意同“塞sāi”,用于某些合成词中,如堵塞、塞责等。 3.读“sài ”时,意为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如边塞、要塞等。 在《古代汉语》中,一读“sài”,边界上险要的地方。李陵答苏武书:“凉秋九月,塞外草衰。”二读“sè”,旧读入声。堵塞,塞住。韩愈送李愿归盤谷序:“从者塞于途。”那么在本课中该读哪一个音呢?课文中没有注明,研讨会时教师争论不休。笔者窃以为该读“sè”音。根据课文推测,这个字在这儿可译为“堵塞”“堵住”,它并不是合成词,且古音中只有“sè”与“sài”音,却无“sāi ”音,因此,读“sè”音更符合文意。 三、八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最后一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不容间”的“间”在课文中注音为“jiān”,释释为“中间”。《现代汉语词典》中: 1.读“jiān”时,指中间、房间、一间卧室等。 2.读“jiàn”时,指空隙、隔开(黑白相间)、离间等。 3.同“闲”字,指空闲、闲房、闲谈等。 《古代汉语》中:(1)读“jiàn”时,指夹缝,间隙。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又引申为置身其中。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某之,又何间焉?” (2)读“xián”时,闲着,无事可做。 由此笔者认为,此处的这个“间 ”字有两种情况: ①“间”字可以作为动词理解,因为“不”是一个否定副词,在这儿修饰“容”和“间”,连起来应理解为:不容许加入。是说观潮的人非常多,连一席之地都不能加入,由此推断此处可读为“jiàn”音。 ②“间”字也可以理解为通假字,通“闲”,释意空闲,意思是观潮的人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空闲。但在课文中注释为:“不容间jiān也,间,是中间之意。”此处读音与意义有些牵强,且与副词“不”搭配不符合语法习惯。只有读“jiàn”或“xián”时释意通顺,且符合语法习惯。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4年,10月商务印刷版。 [2]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以下同)(校订重排本)的一二三四册。 [3]《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225aa5b5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