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自由、自律:生成性课程文化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3-04-22 17:26: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主、自由、自律:生成性课程文化的理论探讨

作者:田玉霞

来源:《教育·下旬》2013年第06

【摘 要】本文分别从给课程以自主的文化底蕴”“还课程以自由的文化性格”“赋课程以自律的文化使命三个理论层面论述了生成性课程文化。生成性课程文化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文化是自主、自由、自律的,而不是给定、委派、他律的。 【关键词】生成性课程文化 自主 自由 自律

生成性课程文化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文化是自在和自觉的,而不是他律和消极被动的;是自为和自成的,而不是给定和委派的。这也就是生成性课程文化自主、自由、自律的品质内核。 一、 给课程以自主的文化底蕴 (一) 回归课程文化本位

回归课程文化本位,是指摈除课程的工具特性,使课程不再是社会的传承工具,充分发挥课程文化的自主特性。从此,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工具与实体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生成性课程文化的失落,很大原因是课程受社会权威思想的禁锢,以为他性的身份展现出来,课程文化从产生时就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必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程文化在处理现实与理想、理性与非理性、外在目的与本在意义的关系时,要时刻以实现教育本真目的为依托,构建一种真正自主性的课程文化。 (二)统整课程文化组织

当传统课程文化遭遇其他的课程文化时,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冲突。课程文化在冲突的过程中,课程文化本身会对这种冲突进行积极的批判与反思,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课程文化的统整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对传统课程文化的全盘否定,要么是闭关锁国,自我感觉良好。当传统课程文化遭遇其他外来课程文化时,如果我们能激起课程文化积极的生成性本质,课程文化本身就会对已有的各种课程文化进行积极的自主地选择,会摒弃一些不再适合发展的原本的课程文化。这种经过筛选、统整的课程文化是与其他课程文化沟通与对话后的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这种选择和采用,来自其他课程文化的某种或某些课程理念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并内化到自身课程文化中去。这种整合后的课程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会遭遇其他整合后的课程文化,以此反复生成下去。 二、 还课程以自由的文化性格 (一) 建立协商式课程文化

协商式的课程文化,学习不再是强制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到的知识,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不同的想法,在这里,所有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封闭式的,而是有一定包容性的开放式的。对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学生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使学习者在实践行动中不断掌握新技能。学习就其特性来说,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教师只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学习者学习,生成性课程文化要求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与被动地参加教师强加的教学活动相比,协商式的课程文化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尊重差异性课程文化

在生成性课程文化中,我们首先应该给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某一异质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该异质文化的尊重及深刻理解,获得理解异质文化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和而不同的自由生成课程文化学习给审视本国文化提供良好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课程的这一优势,促进对本国课程文化的反省,启发学生要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天经地义的观点与现象,帮助学生去发现隐藏在文化现象之下的预定性假设,引导学生在文化多元社会里,反思自身的文化形成,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等,构建个人的文化观。 三、 赋课程以自律的文化使命 (一)探悟自觉生成

文化自觉是由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倡导的,这一理念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课程文化自觉是人们对课程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和把握,而不是不加思考的冲动与盲从或是拒绝与否定,表现为一种自律践行和自律追求的理性态度和理性思维,是一种清醒的价值观。它以现实的人和生命价值作为理性的旨向和尺度,以此推动课程的文化探索创新活动,在不断批判与反思中生成新的课程文化。 (二)渗透价值理性

任何一种课程文化,不管人们怎样渲染其所具有的科学属性,它都是在特定社会文化中产生出来的,与特定文化体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课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存必定受其特定社会文化影响。以价值理性的智慧对待课程文化的教育目的,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养适应并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为学生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生成性课程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

我们在提倡价值理性的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工具理性,虽然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但在课程文化中,工具理性也有其特定作用。因此,在生成性课程文化中,必须打破把工具科学与人文学科截然区别开来的局面,把为实利而教育”“为就业而教为人生而教育,为世界而教育,为个性发展而教育,为快乐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 E. 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 [M]. 王红宇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墨菲著.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 [M]. 王卓君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11a4d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