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荀子之性恶论 作者:张 璠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 摘要: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道德教化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来浅谈荀子的“性恶论”。 关键词:人性 性恶 性善 节制 作者简介:张璠(1984~ ),女,陕西渭南,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至今仍然是争论最多的话题。而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他的性恶论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启发我们对人性本质的深层次探讨。性恶论以人性本恶为核心,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较之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似乎更具有人情性。 首先,荀子的性恶论强调性本自然。他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在笔者看来,更愿意接受荀子的观点,因为人必须在满足了食色这样的本能需要后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仁义正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范畴,是在基本需要满足后在后天的所学、所行、所为中逐步得到发展而来的。因此,不管是任何人天生具有的“性”只是一种由生存欲而衍生出来的自然“性”,至于礼仪仁义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当人生于社会后由社会性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因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发展程度。 其次,在荀子看来,“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极易导致“争夺”的可能;而“辞让”、“忠信”等“善”的德行则是对“性”通过学习和饯行礼义来进行人为控制与改造的结果,故称作“伪”,即人类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荀子人性论中的“性伪之分”实则是将人的“性”分为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并对其做了一个本与末、源与流的划分。自然属性为源,社会属性为流;自然属性为本,社会属性为末。不过,《礼论》篇同时也指出:“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笔者认为人的各种社会属性正是自然属性的衍生与发展,没有自然属性也就无所谓社会属性,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但社会属性也是人类能更好地满足自然属性的保障,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f9918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