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的含意是什么? 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2] 即他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必须分清楚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3]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4]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5](2) 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从引文可看到,他说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essence)(3)。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 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而孟子也应该不反对人有自然之性,因为这明显在经验里观察到。性恶论的定义是如果人顺从自然本性而行,则引起恶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内含含义是虽然自然之性不是恶,但它是引起恶果的源头。从荀子在性恶篇一开始给出的论证是可以看到,虽然荀子未能解释价值的根源何在,但是这个定义是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修正他理论中价值根源问题,如价值根源是外在于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 如 1. 有曲性的木,有待于扶植才能直; 2. 有钝性的金,有待于打磨才能利。 3. “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 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以行出来行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编辑] 性恶论作为人性论有什么问题? 一般学者认为荀子性恶论有以下的问题: 荀的性恶论最大问题是没有道德价值根源,到最后向了权威主义发展。 荀子只说“心”能观理,即可以分辩是非和善恶,但不是生出价值的根源,那么标准从可而来? 依照荀子的性恶论理解,道德最终会成为外在的工具的价值去令社会安定和诉诸权威主义。 孟子的性善论,说出人本有善,我们本有内在价值根源(四善端)。 [8][6][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d34def81c758f5f61f67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