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篆刻《三字经》

时间:2023-01-07 12:1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年篆刻《三字经》

作者:建

来源:《华人时刊》2010年第11

史晓卿,现供职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政协办公室,他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从1999年开,史晓卿利用业余时间,在书房埋头篆刻《三字经》全本,最近他终于为自己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承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史晓卿结缘篆刻,还得追溯到1984年的一场全省中小学生书法比赛。那时比赛的名称很有意思,不叫书法比赛”,而叫毛笔字比赛

史晓卿自小痴迷书法,喜欢照着字帖写毛笔字,既写正楷,也写隶书,有时候还会乱涂一气,名其曰狂草。史晓卿毛笔字写得好,在同学中是小有名气的。当时教写字课的美术教师得到一个信息,省里要进行一次新苗奖毛笔字比赛,他就叫史晓卿写一幅字,寄到杭州参加初选。史晓卿用隶书写了一幅字,竟初选过关,要到杭州参加正式比赛。

正式比赛是现场书写。史晓卿发挥得不错,得了优秀奖。当时没有一等奖二等奖这样的奖,优秀奖就表示毛笔字写得很优秀了。

那届赛事搞得很隆重,除了书法比赛,还有参观西泠印社、名家授课等活动,时间持续一星期左右。当时,全省参赛的200多名学生都住在西湖边上的一个招待所里,四个人一个房间。巧的,史晓卿和另外两名参赛学生与此次前来担任评委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孙正和老师住在了同一房间。

比赛之余,孙正和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篆刻的印章,并讲解起有关篆刻艺术的一些知识。第一次看到篆刻的印章,让史晓卿大开眼界,觉得印章上的字弯弯曲曲的,很有一种神秘感。他当即用12分钱从书店里买来了一本《吴昌硕篆刻选》,并且买来印章石和刻刀,照葫芦画瓢地刻了起来。史晓卿说,自己从看到印章的那一刻起,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这门浓缩于方寸间的艺术。

当时,史晓卿什么都不懂,是孙正和告诉了他一些最基本的篆刻常识和要领,他从杭州回来能游戏一样地刻印章了。起初,刻刀很不听话,明明要往下刻的,手腕一抖,刀尖就滑到旁边去了。刻坏了,他用砂布磨磨,重新再刻。那段时间,磨下来的石屑总是把史晓卿的前胸弄得脏脏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史晓卿喜欢书法的劲头一点也没有消退过,尤其是篆刻,其喜爱的程度有后来居上的味道。

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如果说孙正和无形之中培养了史晓卿的兴趣的话,那么卢石臣可以说是启蒙老师了。卢石臣是西泠印社社员,原籍鄞州,他对这个来自家乡的小伙子悉心指导、点拨,使史晓卿受益匪浅。后来,史晓卿多次把自己篆刻的印章印在纸上,然后通过书信的方式让卢石臣和孙正和对自己进行帮助指导。

史晓卿以汉印起步,但是在临摹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仅仅掌握一种样式在技巧上显得过于单一,于是又选择秦汉以前的古玺印章作为临摹对象,同时学习三代吉金文字。

与大多数初学者研习篆刻一样,史晓卿在刚刚临摹古印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努力刻得跟经典的篆刻作品很像,惟妙惟肖;但仔细一看,线条呆板,缺乏灵动生气。这样刻出来的印章,外行人一看都说刻得很好,而行家一看,都说刻得不行。那段时间,史晓卿相当苦闷。

有一年,史晓卿将作品送到西泠印社参加评展。在评展会上,他结识了西泠印社老社员高式熊先生和余正先生。高先生的一个示范,令史晓卿记忆犹新:一刀下去,崩裂处任由它自行崩裂,假修饰。刻出来的印章浑然天成,意趣横生。那一刻,史晓卿觉得自己对篆刻艺术要旨的认识豁然开朗了。

这之后,史晓卿的篆刻功力有了明显长进,其作品入选各类展出的次数也明显增加了。 1997年底,鄞州召开古籍研讨会。在会上,史晓卿提出是否可以创作、出版《鄞县名胜印谱》。经过有关方面的讨论、研究,1999年元旦,有关部门把这件事情确定下来了。这是一个集体创作项目,30多位篆刻作者参与了此事,史晓卿也是其中的一个。经过一年多时间努力,《鄞县名胜印谱》最后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也许是《鄞县名胜印谱》的成功出版给了史晓卿一个很好的启示:篆刻作为一种传统的书艺术,其承载的内容以及特有的表现形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于是,史晓卿考虑着用什么方式搞一个表现内容上有连贯性的篆刻系列,最后他决定篆刻《三字经》全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史晓卿想,《三字经》属于传统文化,篆刻也是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表现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很贴切;《三字经》世传为鄞县人王应麟所著,这就又与地域文化挂上了钩;《三字经》虽属于古籍,但毕竟是蒙学范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其内容也被人们所熟知,并不显得深奥和生僻;还有一点,《三字经》句式短,三字一句,便于用印章来表达,全文也不长,花点工夫是可以把它篆刻下来的。

那是1999,当时史晓卿自己也没想到,花点工夫一花就花了十年。

史晓卿去杭州,在地摊上发现一本颜色泛黄的旧版本《三字经》,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三字经》版本浏览得多了,史晓卿发现了一个问题,不同版本的《三字经》在内容上有出,有的多几句,有的少几句,到底以谁为准呢?这多少让他有些困惑。后来,一个在文史方面有一定造诣的朋友给了他一本题目叫做《三字经汇编》的书,并且对版本的选择给了一些参考意见。《三字经汇编》搜罗收集了十几种不同版本的《三字经》,史晓卿经过反复阅读比较,最后选择了赵南星注解的《三字经》。他觉得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原著

刚开始的时候,史晓卿刻的是四厘米见方的印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一下子把十二个字刻上了印面。刻好以后,他横看竖看,觉得效果不理想。经过反复比较,史晓卿决定用小印章来刻,每一枚印章就刻三个字。

小印章就指甲板大小,这么小的印章在宁波店里还买不到,因为史晓卿需要的量很大,按照他选定的版本,需要刻354枚印章。总不至于自己把大印章剖开来吧?后来一个专门经营印章材料的福建人来宁波送货,有小印章材料,结果史晓卿花了两千多元钱,把福建人所携带的小印章材料都买下来了。

史晓卿刻《三字经》,在字体上以钟鼎文为主,突出古玺印的韵味,阴文阳文不成规律地交替变化,使每枚印章各有特点、而整套印谱又显得风格协调。创作的原则定下来相对容易,但实施起来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设计印稿的时候,史晓卿觉得很满意,刻好以后,却发现与别的印章不协调,碰到这种情况,他就重刻一回。重刻也分两种情况,觉得十分别扭的,他就把印面磨,重新刻一次;觉得不够理想的,保留原来刻的印面,另外再刻一枚。这样反反复复,平均下来,年也只能刻30枚左右,因而篆刻《三字经》全本,史晓卿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印章刻好后,接下来就是拓印以及完成边款的拓制。拓印相对简单些,就是敲图章,但边款拓制相对就复杂了。一方已刻好的边款印面,先要刷干净,用连史纸覆盖,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清水,涂湿连史纸,接着用宣纸或餐巾纸吸其水分,然后将拷贝纸覆盖其上,用软刷子在拷贝纸上刷,一连2-3,才能刷透。然后拓包蘸墨,使其受墨均匀,干湿适度,再在连史纸上轻轻扑打,一遍过后,再扑打第二遍,直到乌黑发亮、字迹清晰为止。等墨迹干透后,轻轻揭下。这样,一张拓片才算完成了。现在,这些工作都已经完成,史晓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ef840e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