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3-05-11 21:21: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需要从社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社会应深化改革,优化就业市场体系;培养单位应以社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加强教育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则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高素质人才的供需结构,http://www.126lunwen.com 提供相关调研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方面上不如博士、下不如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奇怪现象。因此,效地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社会、培养单位及研究生个人的关心的共同课题。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从近两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就业呈现出如下趋势: ()就业率逐渐降低 2006,南京日报》曾报道江苏省研究生就业率继续走低,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据统计, 2004届江苏全省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比上届下降了0. 47个百分点; 2005届比2004届下降了 0. 66个百分点。

()就业优势在不断削弱近两年硕士研究生平均供需比率逐年下降。以浙江大学为例,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供需比从2001 年的125. 7下降到2002年的113. 7,再降至 200314. 7。全国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薪酬期望值不断降低 2006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普遍降低了对薪酬的期望,2005末农展馆的“2006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曾表,其月薪底线是3 000,如果工作稳定、福利好, 2 000多元也可以接受。在实际就业过程,持有这样想法的毕业研究生的数量同样是很大的。 二、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对于出现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断降低的趋势,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学生群体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社会需求形势变化 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加 27. 2%, 2000年比上年增加39. 4%, 2001年则增加 28. 6%, 2002年又增加22. 6%, 2003年招生26. 89 ,比上年增32. 7%, 2004年录取33,较前一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6,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已经达到了34. 4,2000年的5 倍多,在校研究生数量也突破了100万。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126lunwen.com 提供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导致研究生毕业人数呈现跳跃式 96增长,而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并没有增加多少。另外,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用人单位人才观念发生变化:高校、科研单位热衷于引进士学位或者副高以上职称学科带头人;企业用人制度也越来越务实,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不用硕士生。在这样的社会人才供需结构的前提下,处于中间层次的硕士研究生更是难以找到理想的岗位。

()高校教育定位不准、管理滞后

1.研究生培养单位市场意识不足。如果把硕士研究生比作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那么高等学校就是该商品的生产商,“研究生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都与高等学校有密切的关系。然而,从用人单位录用要求及使用培养过程来,高等学校在市场意识、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还有不少缺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在毕业研究生就业中角色定位缺失或模糊,使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


2.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课比例过大,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选修课少, 致使硕士研究生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受到限制; (2)很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实践,研究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最终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3)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重就业率、轻就业指导的倾向,即使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也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缺乏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技巧训练,忽略就业指导的具体内涵。

()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缺陷

1.自身素质不高。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继续升学深造就成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的选择,但是这些读研深造的学生并非为了做学问,而仅仅是把读研作为就业的筹码,直接把学位文凭作为读研的目标,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也就不能潜心研究。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126lunwen.com 提供连年扩招导致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紧缺,致使一名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软硬件的不足等,都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

2.择业观念存在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择业观念单一性。随着人们利益观念的转变, 硕士研究生功利倾向在择业过程中表现明显,一些人将高待遇、高收入作为衡量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无视就业现状,仍热衷于福利待遇高、工作环境舒适、风险系数小的工作岗位,希求鱼和熊掌兼得。(2)择业认识片面性。有些硕士研究生盲目追捧热门职业;有些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有些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对社会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主观性,对影响择业的因素尚存在误区;有些对社会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关心甚少。(3)择业目标短期性。有些硕士研究生择业时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创业精神,仅向往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缺乏远期的规划与考虑。

3.婚恋家庭等客观条件制约。不同于本、专科生,很多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 年纪大的可能正准备或者已经结婚,毕业时找工作就要考虑尽量避免两地分居情况的出现。另外,他们择业时还不得不考虑对象或配偶的工作以及房子等问题,这无疑又给就业设置了障碍。

三、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重点需要从社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具体建议及对策有以下几点:

()继续深化改革,积极优化就业市场体系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国家、地方和高等院校,要加强硕士研究生需求预测,从源头上杜绝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应根据经济、社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http://www.126lunwen.com 提供另外,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加大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和开发力度,解决市场信息不充分的问题,为毕业硕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快捷、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市场意识,以社会需求为培养人才的导向根据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顾客是商家的上帝, 商品的好坏应该由顾客来评定。高校及其它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者、教育,硕士研究生就好比他们加工出来的商品,这个商品的质量应该由市场来评定。面对这种局势,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意,灵活机动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保待协作,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保证为他们输送合格和紧缺的人才。

()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对在校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硕士研究生构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 增强导师力量,加强对研


究生的管理,以保证硕士研究生质量;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增强硕士研究生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科学认识, 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126lunwen.com 提供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找到就业优势;要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硕士研究生构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克服择业功利化和择业目标短期化的倾向;另外,高校要加强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 创新就业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立经验丰富的指导就业工作的专门队伍,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硕士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毕业硕士研究生来讲,可谓机遇与挑战共存。面对高校扩招后给就业带来的压力,首先应转变择业观念,树立全新的自主观念、发展观念、创业观念、流动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科学地评价自我,科学地定位自我,依据自身特长选择职业, 把握择业去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硕士研究生应树立竞争意识,将提高自身素质放在第一位进化之道就是竞争之道,展之路就是竞争之路。硕士研究生已经不是社会稀缺性人才,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增强竞争的实力,这需要在读期间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个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欣,宋官东.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及学校教育管理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5).

[2]毕昇华.浅谈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3).

[3]房欲飞.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兼论对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启示[ J].复旦教育论坛, 2006, (3).

[4]王丹平,张建兵.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 2005, (2).

[5]蒋秀卿.高校研究生择业观的分析与思考──研究生就业重点难点之一[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9fcf1c10a6f524ccbf85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