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犯罪防控——当代西方犯罪学社会支持理论述评 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虽早已存在于精神卫生研究领域,但在西方犯罪学领域内的应用与发展只是近十余年来的现象。美国当代犯罪学家弗朗西斯·卡伦(Francis T. Cullen)被公认为犯罪学领域该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卡伦深入分析了在犯罪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后,明确指出该理论对社会支持作用的忽视:社会控制理论强调人人都有犯罪动机这一性恶论,忽略人有给予社会支持的利他性和接受社会支持的需要;强调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对预防和降低犯罪的作用,忽略了社会支持对犯罪的直接影响:社会控制也给人一种外在性控制以及强迫性控制的被动感觉。 正是出于对上述这些局限性的不满,卡伦总结和提炼了以前犯罪研究中散见的有关社会支持的思想和证据,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呼吁重视社会支持在预防和降低犯罪中的作用。 社会支持理论预防和减少犯罪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林南(N. Lin)将社会支持定义为“由社区、社会网络以及可信任的他人所实际或想象中可能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卡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在定义中,林南和卡伦均强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支持包括实际的和期待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例如,当一个人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另一个人给予这个人100元,帮助其渡过难关,这是一种实际的社会支持;当一个人坚信某人会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时,这种支持是想象中的,是主观的。其次,社会支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两者可能单独被提供,也可能同时被提供。再次,社会支持可以由不同的社会层次提供,这种层次按社会支持提供者与支持接受者的关系划分。可信任的他人如配偶、父母或子女是与支持接受者关系最近的一层,然后是社会网如同事、同行,最后是社区如邻里等。层次越近,实际的或期待的支持特别是精神上的支持越大,其作用也越强。最后,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社会支持是由官方机构如司法系统提供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是由民间提供的,这一点是卡伦补充的。 在定义了“社会支持”一词后,卡伦详细讨论了社会支持如何影响犯罪,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命题,如: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社会支持增加人们抵抗犯罪影响的可能性;当支持守法的力量超过支持犯罪的力量时,犯罪的可能性降低。这些命题主要体现了社会支持对犯罪产生直接影响的思想。同时,他也指出了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影响社会控制进而作用于社会,并且社会支持与社会控制的结合运用对预防和减少犯罪远比单独运用社会控制更有效,正好比仅知道严管的父母可能会将孩子推向社会不良团体,但既关爱又严教的父母会使孩子既尊敬父母又自尊和自控,进而远离越轨和犯罪行为。 社会支持理论在预防和减少犯罪中主要发挥如下五个方面功能:第一,社会支持具有缓冲器的功能。当一个人感受到家庭或者社区的支持时,这种感受有助于减轻社会紧张和压力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出现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可能。而来自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的关心和爱护,或者积极参加来自社区中的各项有益活动,可以使一个人精神振奋,健康生活,并尽可能地避免外界不良行为和恶劣习俗的侵扰。第二,社会支持可以培养人的利他观念或行为。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利人之心和行为是可以培养的。比如,一个深受父母之爱的孩子可能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得起父母及家庭;一个深受组织关爱的职员可能会更多地去考虑如何为组织作贡献。同样地,当一个人得到他人及社会的支持时,他也可能做一些有利于他人或者社会的好事,一个具有明显利他思想和行为的人会更少地从事犯罪行为。第三,社会支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当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时,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可以使他重新做人。来自家庭亲人、社区邻里组织成员或者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及时的救治,可以使一个有犯罪欲念、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及时悬崖勒马,迷途知返。而对于那些已经犯罪并接受改造的服刑人员,也可以帮助其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第四,社会支持是社会控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当单独被使用时,社会控制对犯罪不一定起作用,二者的结合使用可以使社会控制对犯罪产生强烈影响。当社会控制对犯罪起作用时,社会支持可以提高或者增强社会控制的有效性。社会支持既可以通过社会控制对犯罪产生间接的作用,也可以与社会控制相互作用对犯罪产生影响。二者一个从客观层面着重强调外部的社会控制,一个从主观层面着重强调内部的社会支持,共同对犯罪防控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五,给予社会支持也可以减少犯罪的可能性。社会支持对犯罪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那些社会支持接受者身上,也体现在那些给予或者提供社会支持者身上。通过提供社会支持,一个人的利他观念得到增强;同时,提供社会支持者也受到社会的赞扬和尊重。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的尊重,一个人更有可能自觉地增强自控,远离犯罪环境,减少犯罪可能性。 社会支持理论为犯罪学理论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社会支持理论一反当时以及目前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控制理论,主张人性是多维的,既有性恶的一面,也有性善的一面,这种性善的动机是人们及社会提供相互支持的基础。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反过来可以为他人及社会提供社会支持。这种不断扩大和增长的社会支持可以培养人的利他观念和行为,可以减轻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增长或压力,也可以抵御来自如反社会和违法行为之类的负面影响。当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已经从事过反社会或违法行为时,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其改邪归正。这些都说明社会支持可以对犯罪行为产生直接的作用。另外,社会支持还可以与其他因素如社会控制等相互作用,对预防和减少犯罪产生重要的影响。简而言之,社会支持理论为犯罪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为社会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正面的”、非控制性的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理论依据。有限的实证研究给社会支持理论提供了支持,但它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当前有限的实证研究中,社会支持影响犯罪行为的假设一般都能得到验证。社会支持理论倡导通过提升利他主义来预防、抵制和减少犯罪,对社会政策的指导作用对于倡导集体利益和集体价值的社会,似乎会更具有实用性和吸引力。就我国来说,近年来弱势群体的发案率有上升趋势,团伙式犯罪和自救式犯罪比例上升;从个体情况来看,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犯罪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10f7aad5bbfd0a785673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