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知一致性趋向

时间:2023-03-02 10:26: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理论

认知不和谐有的心理学家又称之为认知失调论。它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态度和认知研究范畴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不和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来的。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念),将两个单位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谐)、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简言之,认知不和调(不协调)就是指两种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紧张心理状态,产生动机冲突。这种不和谐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1)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

2)与某一不平衡的特殊问题有关的认知与总认知所占的比例。费斯廷格假定,当认知间的不和谐程度增加时,个人所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心理压力也就愈来愈大。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必然导致人格失常与离轨行为。导致认知不和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认知体系的成分,即客观存在与主体认识是否相一致成分。

2)改变不和谐成分使之相互之间不再出现矛盾,或是减少这种不和谐成分的重要作用。

3)纠正两个对立认知的不协调的逻辑判断。以扎琼斯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一理论又做出了新的贡献。认知不和谐理论,受到心理界的欢迎,并激励着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认知一致论。对于态度的形成,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守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1)学习论,认为态度和其他习惯一样是通过后来学习而获取的 2)诱因论,认为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收益多少的考虑决定。 3)认知一致论,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

认知一致论强调人在认识总是寻求一种平衡的、一致的、协调的状态。

1 / 3






一个人如果有几种信念或观点彼此不协调,他将感受到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引起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以便恢复认知结构。的学派的知觉完形观和勒温的场论,它试图说明态度的不同成分之间有趋向一致的压力。从生物学立场看,人只有一个自己,一切身体的行为运动全靠唯一的大脑中枢下达指令来控制,即使是由潜意识引起的某种行为。这是否意味着人下意识地希望有种统一的、主宰其他的文化、信念或者知识体系。这样看来,民主政体就毫无合理性可言了,总不能让各个器官投票决定让大脑先做什么这件事吧。看起来还是中国的天子制度更适合人。不过情况也许是,各个器官真的先投票了——它们为有机整体的功能需求的急迫性而投票,有个谈判过程,然后才决定暂时让哪个器官工作或更卖力些。

认知一致论有三种变式。第一种变式是平衡论,它是由海德在

198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海德提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欲使这一系统达到平衡的形式在于改变现存的认识之一,或添加一种新的认识,以校正不平衡。所谓平衡的系统是指,你和你所喜欢的人意见一致,或和你不喜欢的人的意见不一致。不平衡的系统则指,你和你喜欢的人的意见不一致,或和你不喜欢的人的意见一致;换言之,只有在这个系统的三项评估中,有一项或三项评估为正时,系统才能达到平衡。

不平衡结构趋向平衡结构改变,改变的方式有很多,平衡理论用"最少劳力原则"来预测改变的方向,即在最终平衡的目的下,人们以改变最少知觉关系的方式来达到平衡。平衡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以较为简单的概念说明了认知一致论的基本想法。

认知一致论的第二种解释是认知--感情的一致论。这一说法的基本假设是,我们的信念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我们的感情偏爱所决定的。罗森伯格曾进行一项实验,证明了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中,感情的改变能引起随后的态度改变。

认知一致论的第三种变式是认知失调论它的基本涵义是:

态度如果与外现行为不一致时,将会为保持与行为的一致而趋向改变,失调论是由费斯廷格于19057年提出的。这一理论最初提出时主要集中在信念与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3209fe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