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教研之舟 扬成长之帆 ----记渭源县中心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为继续深化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驾驭能力,4月11日至12日,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颉建宏和张宏亮两位老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策略来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1)》,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前两位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年级组内也进行了反复试教磨课,努力将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精细化,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和集体的力量,努力打造高质量的课例。两位教师各显风采,课堂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素材。 课后,全体数学老师分别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老师们紧紧围绕主导与主体、训练与提高、培养能力与养成习惯等方面进行交流,把本次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大家一致认为这两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 两节课都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并通过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很好地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然后通过以“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学生形象、具体地感知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两节课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探索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方法。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图形,获得了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即“面在体上”,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在知识生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两位老师善于抓住知识的生成点、迁移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建构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最后,老师们也对这两节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第一,课堂上,教师的数学语言要表达得十分准确。第二,问题设计要简明扼要,切忌多而碎。第三,教师应启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并能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充分激发了我校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层次思考。他们主动参与、探索与反思,迸发出了许多创新的火花,对我们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45d58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