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行动禅 最近在不同场合看到或听到这本书,买来一读,深有触动,又是一本你会不由自主发出要是早读这本书就好了的感慨的好书。书如其名,富有东方的禅意,作者称为动禅。作者在书里讲到,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古往今来,到底是心灵带来了行动的变化,还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哲人们有很多的讨论,不管怎么样,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知行合一。 一、断——病从口入 你是否会因为商城、超市的促销而买进很多可要可不要的物品,买回来后,可能因为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而从此就放在那不管了,多年后有的可能甚至连包装都没打开。你是否会因为商家的免费推广而带回一些不需要的体验产品。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二、舍——恰当就好 区分与收纳术、整理术的区别。收纳整理还是以物为中学,只是重新把物品更换位置,让房间看起来更加整齐。端舍离要求以本人为判断标准,一切以自身“需要、合适、舒服”为标准,果断舍弃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破烂儿。 做到这一点,要破处几种常见的想法。别人送我的东西,我不能随便丢了;这个东西虽然现在没有以后或许还有用;这个东西这么贵重,用坏了怎么办,留到重要的时候再用吧;那个东西曾经在我们的生命的某一段旅程中对我有特殊的意义等等。事实上这些东西可能经年累月就放在某一个角落里,如果不是你因为有意无意去整理、清理的时候,你才会又重新想起来。 树立对物品负责的概念不是让我们把这些物品闲放在家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而是应该让物尽其用,把哪些我们好久没有用过的物品给到那些刚好需求这些物品的人。比如我们那些长期不穿的衣服、鞋子,小孩用品等。 三、离——少既是多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摆脱“多就是好”的理念,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有了前两种意识,我们会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会更加珍惜自己所有的,因为需求少了,我们可以购买更加有品质的物品,这样我们的生活品质就会相应提升。我们的内心也会更加自信,也会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是一个不讲究的人,这样便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四、断舍离践行 1、先集中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对于我们这些上班族来说,可能很南抽出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做集中清理,但是我们确实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先集中精力来先攻某一个点,比如卧室,比如杂物间,甚至可以更少到卧室的衣柜。先让某一个局部变得清爽,小小的成果继而激发我们更大的兴趣。 2、一切从仍东西开始。先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比如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标准,连续两年没有穿过的衣服,我们就可以考虑仍了,现在很多小区都要衣服回收的箱子,这是非常好的,这些衣服说不定可以帮助那些仍然衣服短缺的偏远山区的孩子。 3、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垃圾分三类: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不可燃)。 厨房物品分三大类: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大类里还可再细分中类和小类。 4、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七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五是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五成;一是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 5、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一个动作原则: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自由、自立、自在法则: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也就是让物品能自立想拿什么东西出来,立刻就能拿出来用。 作者在书里提到与断舍离的契机是当时在高野山的寺庙里借宿,看到修行僧们都分次爱惜地使用生活必需品,把房间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日常生活空间整整有条,感觉非常清爽和舒适。享动365由此也想到今年8月份的五台山之行,中午我们在亚洲最大的女子佛学院吃饭,外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大家排队前往,没有拥挤,没有喧嚣,简易的午餐,大家都非常珍惜,无人浪费,我想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张德芬女士在书的序言里写到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在她看来,断就是要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要关照内心,及时识别及纠正自己的负面想法;舍就是要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追随自己的内心,及时割舍;最后离,也就是出离心,要放下“多既是好”的念头,享受当下,享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断舍离,由最开始的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山下英子在书里提到的看不见的世界和更加看不到时间,也即使冰山下的层面,处理人与自己的关系,从人的潜意识发生改变。 最终实现断舍离的自动化,这时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事,断舍离成为生命的一种状态。 享动36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d9500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