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传承 发展 ——在青少年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 左 侗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主要通过自己的固有的精神文化来实现,而民俗文化则是这种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面向未来的生命之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价值和意认的评估,认真审视民俗文化发展的状况,强化对民俗文化特点、功能及其作用的研究,使优秀的民俗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时代的脉动中发展自己的特色,在中外交流中来彰显自己的民族之魂,并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和提升。 一、研究:重估民俗文化在新时期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民俗是以城乡生活为研究对象,它既研究文明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乃至原始民族的民间生活。 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结晶。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征程中,以高度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不仅创造了缤纷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区域的人民大众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并发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时刻刻以其特有的形式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也启连着人们如何面对生活。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当我们喜庆丰收时,就会敲起锣鼓,赛起龙舟;过新年时要扫尘、贴春联、贴门神,元宵节要放烟火、舞龙灯、猜灯谜;遇到婚丧嫁娶时,会很自然地到民俗中去寻找最佳的操作方案„„多少年来,人们一代传一代,在民俗的传承中总结、发展、提高、完善。 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社会大环境的作用、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今天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却不知道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许人也;知道国外进口的“情人节”,却不清楚中国的“七夕节”;大中学生能对港台明星如数家珍,对他们的趣闻轶事的了解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序,但却不清楚自己家乡的民俗掌故,甚至连最基本的风俗礼仪、人情事故、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都一窍不通。“韩流滚滚”是今日中国不可否认的文化现象,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来回味传统中国文化之魅力,寻找逐渐消失的中国民俗文化的身影。 导致这类现象的原因自然很多,但其根本的原因,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原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我们民族之魂魄的最基本载体民俗文化,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轻视的态度。 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又是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无论是上世纪前期反传统文化大潮,还是中期以后破坏性极强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大都采取批判和唾弃的态度,最为突出的是“破四旧”,使我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许多优秀民俗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尽管如此,中国的民俗文化因其独特魅力,而“破而不死,死而不僵”,仍然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毕竟出现了深亥的裂痕。民俗学所传承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精化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继承民族精神的命脉,而这种裂痕,如果不加修补、重建,就会使我们的现代文化在建立之始就没有了根本,没有了特色和优势。这种裂痕还会直接影响到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新道德、新秩序的建立缺失了一个基础、一种依托、一根主干文脉和一股重要的文化源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在民俗文化方面的教育,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结合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的建设,把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同志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传承:强化民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民俗的核心在于传统,传统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为民众中的日常生活服务,是组成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根本所在。尽管民俗文化主要是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文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因此,学习和了解民俗文化,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是要通过民俗文化强化教育的功能。既然民俗具有认识、改造社会、规范个人行为的功能,那么我们就要重视对广大社区人群,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精华,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广大青少年从中体悟到我们的文化之根,并从这种文化字号中萌生出爱国爱乡的情怀,从共同的民俗中产生文化认同和凝聚力。通过学习和了解民俗,特别是当地的民俗,还能够丰富和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地对待人生,完善自我,让民俗文化带给青少年更多的灵感,帮助他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同时,民俗文化还是青少年人文素养、专业技能提高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其次是要通过民俗文化强化实践活动。人是物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其实,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模仿着成年人的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按照特定的风俗习惯成家立业„„人生活在民俗中,或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到先辈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掌握父辈们在传统的农工医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智慧。 第三是通过民俗文化强化规范功能。童年的儿歌是永久的,童年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民俗是一种规范,也是儿童最早接受的规范。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精神信仰,从社会交际到生产活动,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可以这样说,民俗学的影响可以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各个方面,如传统民俗中强调德以孝为先、长幼有序等。这对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会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讲以人为本,关键是要满足人的立身之本,通过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的“潜移默化”、“软约束”, 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 民俗文化与知识教育不一样,不是通过一个固定的学时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且还要随着学生的年龄和对生活理解的层次的提高而不断地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发展:整合和提升民俗文化在教育与研究方面的层次 传统的民俗文化需要传承、发展、完善、提升,并为改造现实社会服务,首要的是要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使民俗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要有一批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应当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教师教育将起主导性作用。 第一,要强化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建设。对地方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并对此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做出选择,或吸收,或拒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建优秀民俗文化的宏大工程,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我们只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528674bd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