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环境保护减少自然灾害的思考

时间:2022-07-12 00:3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加强环境保护减少自然灾害的思考

作者:刘婧 刘景辉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3



1 刘景辉2

1.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社会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2011年是自然灾害此起彼伏、人类社会饱受自然破坏的“灾年”,环境保护问题再一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如何尽快摒弃掠夺自然、破坏环境、影响后世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向善待自然、爱护环境、低碳节能的集约发展方式,力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因环保不力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及成因,并对加强环境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自然灾害:思考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2) 03-0039-02

一、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现象”,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已经过去的2011年,先是3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随之而来的海啸导致日本沿海数座核电站严重受损并产生大量核泄漏。紧随其后的是包括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等国在内的“非洲之角”地区,因为严重干旱导致大饥荒,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渴死,惨不忍睹。西方发达国家也天灾频繁,澳大利亚发生大洪水,大西洋“艾琳”飓风对美国东海岸破坏巨大。年末,东南亚接连遭受极端天气袭击,成为年度“重灾区”。泰国遭50年一遇的大洪水,首都曼谷被浸泡数月,菲律宾遭受热带风暴“天鹰”猛击,遇难者超过1000人。自然灾害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2011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将近3000亿美元。

二、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

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既有自然界“不可抗力”的原因,也不乏人为的因素,可以说是“七分天注定,三分在人为”。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贫困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发展中国家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2011年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就其人为因素而言有两点:一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进一步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南北两极


与喜马拉雅山脉冰雪消融加快,海平面上升与大洋暖流异常,从而引发极端天气骤增,沿海地区频遭风暴,内陆地区干旱加剧:二是由于世界人口现已超过70亿,人口急剧膨胀与局部性密度升高,致使天灾更加容易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大中城市的公共安全变得尤其脆弱。这些人类不留意保护环境的行径,为重大自然劫难的发生埋下伏笔,这些都是造成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三、加强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人类社会对预防“纯粹天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无能为力的,但对其中的人为因素却应该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加强环境保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是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根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环境则是事关人类能否生存和永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人类社会理应尽快摒弃掠夺自然、破坏环境、影响后世的粗放发展方式,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匡正“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认识误区,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重工业特别是高污染行业增长快,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的现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并让其退出市场,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转向善待自然、爱护环境、低碳节能的集约发展方式,力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环保建设,观念要先行。要在全世界形成了解世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环保观念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是消除诱因,减少自然灾害。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森林减少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是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积和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及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诱因: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等一系列问题;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导致了灾害损失的增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加速气候变暖,引发极端气候使岛屿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国家面临“灭顶之灾”。现在是人类该反省和约束自己破坏环境、自食恶果的时候了。要千方百计地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要预测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变化趋势,研究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频率,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同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稳定达到GDP1.5%,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控制污染,达到3%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力争实现环境保护的跨越发展。

三是齐心协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环境与贸易谈判等国际环境事务,履行相应国际义务,加强环境与贸易协调,健全环境标准,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和监控体系,是加强环境建设,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但是,目前国际上在环境保护方面、特别是在共同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却进展迟缓。20111211日,南非德班气候大会落下了帷幕。会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这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由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既坚守原则、又灵活应对的结果。为了保护环境和全人类的未来,以“基础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推动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得到了各界的积极评价。可是一些发达国家却为了一己私利,推三阻四,百般阻挠。特别是拒不签署《京都议定书》、至今仍“逍遥法外”的美国,以及在


会后随即翻脸、悍然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加拿大,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抨击。可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个别发达国家对于履行国际义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可谓是泾渭分明。这也提醒我们,只有各国齐心协力,人类才能在环境保护、减少自然灾害上取得进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5d896cf6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