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摘 要:清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该小说集在很多方面受到唐传奇的影响,与唐传奇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聊斋志异》;唐传奇;继承;发展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鲁迅将《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称为“拟晋唐小说”,指出其“书中事迹,亦颇有从唐人传奇转化而出者(如《凤阳士人》、《续黄粱》等)”,又称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鲁迅的评价,指出了《聊》与唐传奇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我们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它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有颇多启发之处。笔者认为,《聊》对唐传奇的承传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写作动因和题材来源。 与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愉悦性情的功用,正如鲁迅所说的“始有意为小说”。唐人传奇的写作动因,或是朋友相遇,“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或是“会于传舍,宵话征异,各尽见闻”,最后由长于叙事者整理成篇,录而传之,这是其产生的基本模式。《聊》也有“征其异说”,“会于传——舍”而来的,但是《聊》的题材来源则较唐传奇更为广泛:一是借鉴古代小说,如《画皮》源自刘敬叔的《异苑》;一是记录亲历见闻,如《地震》、《上仙》、《赤字》;一是作者虚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的产物,如《狐梦》、《绛妃》;一是同人邮筒相寄。 唐人传奇以愉悦性情为旨,关注个体生命和情感,全方位地展示复杂的人世生活,让各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而《聊》则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它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达长久郁积在心底的“孤愤之情”,即如作者的夫子自道:“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其次,艺术构思和结构布局。 唐传奇在艺术构思上大都新颖奇特、富于变化,使有限的文字生出无限的波澜,以曲折委婉的情节引人入胜。《聊》写的都是些神狐鬼魅,描写诡异、真切、委曲细腻、如在目前,继承了唐传奇情节曲折委婉、引人入胜的特点。不过其中的世界较唐传奇中描写的更加虚幻、奇异,或是狐仙,或是鬼魅,或是菊精,或是鼠精……不像唐传奇中更多写的是人事。另一方面,《聊》和唐传奇一样,故事充满人情,却从侧面反映社会现实,如《黄英》一篇并不是以写爱情为主旨,而意在反映当时社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的事实。《聊》在艺术构思上可谓别具匠心,比唐传奇更具现实意义,充满奇幻色彩却又贴近社会人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在结构布局上,唐传奇常采用史传的手法,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标出年号,给读者造成“真实”感觉。而《聊》中的许多篇目也是采用了唐传奇的史传手法 ,很多篇目中有“异史氏曰”这样的句子,又如他在几个篇目中写同一个人的故事,这是该小说集较唐传奇史传表现手法的发展。此外,它是由一个个短篇组成,各个故事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而唐传奇则通常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个别显得冗长。 第三,人物描写和形象刻画。 许多传奇作者是刻画人物的巧匠,善于以精湛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来表现人物性格,且尤工于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往往三言两语,即飞笔传神。《聊》的形象刻画则深得唐传奇之精妙,且更胜一筹。在其许多名篇中,加强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如《王桂庵》一篇中芸娘和王桂庵江边初遇时,对绣花女芸娘的动作、情态的细致描写,突出少女的“风姿韵绝”和她微妙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是短篇文言小说,《聊》刻画人物时言简意赅,只言片语即生动传神,如被异人点化之后“丑状类鬼”的瑞云,寥寥数字就生动地描绘出她额上长出黑斑后的丑状。 唐传奇刻画的人物形象多为真人,写的多为人事,如《李娃传》中的李娃、《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等。而《聊》中的许多形象是由异物幻化而来,在这方面,蒲氏很好地把握了人性和物性的统一,正是 “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鶻突,知复非人”。《聊》中写的是物而人、人而物、亦物亦人;人而妖、妖而人、亦妖亦人:使小说妙趣横生,扑朔迷离。《绿衣女》一篇中所写由蜜蜂变化而来的绿衣女,具备人与蜜蜂的双重特点。在《莲香》中写桑生同时和一人一狐相恋,写鬼女李氏起其手“冷如冰”,正好契合了鬼的特点;写狐女莲香则是“倾国之姝”,与常人无异,躯体温暖,这与狐毛茸茸的狐皮有关——都巧妙地将人性和物性统一起来了。 第四,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 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唐传奇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时,或简笔勾勒,或浓墨重染,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聊》是文言小说,保持了文言小说的文言体式的基本规范,采用了唐宋以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7d52c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