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年级古典文学名著赏读教学研究 作者:徐学成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第8期 从某个角度来说,小学阶段反映古代人物故事的课文,并不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原版原文”,更多是选自古代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以现代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呈现于学生面前。而古典文学名著赏读有别于现代散文与说明文的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典名著赏读指向学习者本人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力、情感力、领悟力三个层面。阅读力,就是掌握、执行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情感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名著由衷的喜爱,产生来自心底的喜爱之情;领悟力,是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力。“阅读力”是基础和沉潜,“情感力”是关键和生成,而“领悟力”则是交融和升华。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催生着学生的人文底蕴、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和谐提升。 一、重视片段赏析,强化层次阅读意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内涵中,有一条便是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在小学高段,增强人文底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学生大量主动地阅读经典名著,并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渗透。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教学生学会赏析名著的策略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产生的应然表现。以《水浒传》“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教学片段来说,教师在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为每一个学生准备好赏析的材料。 2.提示赏析三部曲:初读、自读、合作品读。 然后依次在黑板上板书这三个词,并将陈述初读与品读合在一起。如何品读?可以通过圈写动词、找描写人物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写读后感等形式来进行;细读,就是结合课后的习题,找到相关语言材料分析、揣摩。教师要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地向学生一一介绍,并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开展好这样的教学活动,每一阶段的阅读都能体现其对应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二、务本求真,固定阅读时间,保证阅读数量 我们时常能从语文测验题上看到关于古代名著鉴赏的练习,如:(1)我开始读《水浒传》了,里面的精彩的故事有( )、( )、( )……我喜欢的里面的人物有 ( ),因为( )。(2)我能说出《三十六计》中的( )计、( )计、( )计等。通过测验,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准确地填写出来,但也有学生填不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看着实实在在的名著书来学习,并根据名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者简介、目录、书中的主人公、我所喜爱的人物等顺序来展开概述性的学习。之后大家再畅所欲言自己所喜爱的水浒人物及其理由,用文字写下自己的心得,看谁写得深刻。 经过调查,在学期已经过半的情况下,班级里依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完整读过《水浒传》《三十六计》,其原因是教师过度占用了他们的自主阅读时间来让他们写作业。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回到家里,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玩电脑和看电视,读书的时间很少。鉴于这种情况,考试还得考,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积淀还得进行,于是阅读计划的制订刻不容缓,暂且规定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用来读书,不写作业,也不上课,真正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负担的轻松环境中阅读经典。 这样以固定阅读时间的形式来保证学生每天都能读书。为了让读书的时间与其他作业不发生冲突,教师应该在早晨上课之前,就对学生这一天的学习任务进行规划,并告知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有规划且轻松的环境里进行阅读。 三、自由选读、综合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发掘名著的内在“布局” 每个儿童的身上,都蕴藏着一位天然的“教育家”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与教育基因。如果教师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条件,儿童自带的“教育家”便会走出来,与知识建立有效的链接、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发生了。不言而喻,种子发芽开花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湿度、阳光等,学习悄然发生,则是必然产生于适宜的学习“土壤”,这“土壤”便是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少年王冕》是一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在教学时,为了避免琐碎的逐段分析,教师采取了让学生自由选读的方式来品读文章,让他们自由谈谈这些文字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心灵感悟。也只有给予他们自由和选择的空间,学生才会对文字产生感受。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说:“如果让你选择王冕的一个故事,你愿意读哪一段?”在学生们展示和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感受、指导他们读书的节奏,也把几个学生的阅读心得综合起来进行共读。 比如,班级里有四个学生品读、领悟了课文的第2自然段,而且每一个学生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少年王冕》第2自然段写道:“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学生自读课文,有的学生说:“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了王冕小时候家很穷,穷的实在是上不起学了。王冕只好辍学,即使辍学,他还不忘记读书。”也有的学生说:“王冕很懂事,没有硬缠着母亲上学,而是很理解和体贴家里的苦楚和母亲的无奈,我很感动。” 此时,教师要起到一个联系和沟通师生、生生思绪的作用,不仅是要创设一个适宜的平台让学生来品读文学作品,还要以学习者的姿态来与学生一起对话、品读和领悟,与教材对话。教师也要自觉将自己读书的感受和启迪与学生分享,产生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共生。教师在课堂上成长,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在自由选读、共同选读、综合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描写的,也逐渐明白了《少年王冕》这篇文章写了王冕放牛、王冕用功读书、王冕绘画、王冕用牛车载着母亲等故事,并在多样的阅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一位勤学用功、孝敬母亲、勇敢独立的少年王冕。 四、寻找知识“来源”,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求证意识 检测,是一个不错的督促和诱导阅读走向实效的手段。通过检测,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轻视经典阅读的现象,对古代诗人、词人的年代、作品名称、原文理解等表现出记忆模糊、理解偏差等现象。对此,教师不应将困惑、问题直接告诉学生,这无益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无益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此时,教师应该有“还原、求证”的意识。“还原”就是要让学生找到知识点的来源方向,明确在什么名著的第几页、第几行;求证,就是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努力去发现、解决自己的困惑、模糊的“原处”,从而在这样自主的氛围中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教师做示范,把字词典、名著原著都随身携带在讲台上,遇到不明白、记忆模糊的地方,教师亲自翻阅,得到确切的信息,并鼓励学生去查阅字词典、相关图书等。师生一起进入这样的“求证”学习氛围,一两次他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习惯和意识,坚持下来,就会看到在教室里越来越多的学生桌子上都会整齐地放着好多的参考书或者工具书。长时间下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不会掉以轻心地对待学习中的“模糊”,而是很自觉地亲自“取证”。 怀着让每一个学生能渐渐喜欢上名著的梦想,让每一个学生以独立探索与合作共享的姿态融入活动,教师以学习者的姿态投入到名著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走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合作共享、走向优雅”的古典文学名著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欢墩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7b0a39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