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三不成文”是形式主义吗? 《人民日报》2010.7.9刊登了河南禹州市何冠军的题为《“无三不成文”当戒除》的文章。该文认为,“无三不成文”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应当戒除。对此,我谈一点看法,并向各位读者请教。 什么是“形式主义”呢? 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凡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顾内容,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脱离,没有反映出事物的客观规律,或徒有形式,空洞无物,或形式大于内容,这种文风,我们称之为“形式主义。” “无三不成文”,究竟是不是形式主义呢? 先看看,什么是“无三不成文”。 “无三不成文” ,“即撰写公文或讲话稿,至少有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格式就是: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某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当前某项工作;三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某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众所周知,一般来说,我们做一项工作,起码要明白这项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 实践告诉我们,工作做不好,落不实,问题就在于“三个什么”没有得到解决。 不知道“是什么”,心中无数,就不明确工作任务,抓不住工作重点;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可能理解工作的意义,认识提不高,思想不统一,工作起来就缺乏动力;不知道“怎么做”,不加强对工作的领导,不狠抓具体措施的实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就是一句空话。并且实践也证明,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加强了指导,工作效果是不一样的。 起草一篇部署指导工作的公文或讲话, “无三不成文”正好体现了这“三个什么”:“一要”回答了“为什么”,“二要”回答了“是什么”,“三要”回答了“怎么做”。 “无三不成文”,既反映了抓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长期以来公文写作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某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因而“成了不少人讲话写文章的秘诀”,并且对初学公文写作者还有指导或借鉴作用。 “无三不成文”,确实是形式,而离开了形式,也就没有了文章。我们反对形式主义,但不反对形式。因此,把“无三不成文”简单地斥之为“形式主义”予以“戒除”是不妥的。 上述看法,不过是我的一孔之见。还期待读者批评指正。2010.7.15于长安茅庐 附: “无三不成文”当戒除 河南禹州市何冠军 一位在政府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多年的朋友口授我一句心得:“无三不成文。”即撰写公文或讲话稿,至少有三方面的内容。 实践中发现,许多公文或讲话都没有摆脱“无三不成文”思维的束缚,其基本格式就是: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某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feb07aa26925c52cc5bf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