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材修订 修订后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既重视科学探究的学习,又注重科学内容的学习 学生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大多数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这两种不同的探究时,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有些规律的探究,书中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思考、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例如,第五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科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 (二)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持续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证。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厌恶物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教学中忽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求解难题、偏题,学生活动越来越少。 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们在教科书编写时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先安排“热现象”、“声现象”、“光现象”等相对简单的内容;注意对较难理解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搭好台阶;结合所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喜欢、有趣的活动,如“用牙齿听声音”、“小小音乐会”等活动;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如“蝈蝈是如何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因特网是怎么回事”等;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与本章内容相关并引人入胜的照片,照片旁或配有优美的短文,或提出有趣的问题,以使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下去的愿望。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学习中注意和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才能很好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应用知识。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注意实验及活动的设计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四)体现开放性 培养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注重问题的唯一性,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上课本,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不讲。这样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而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 = 教科书中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回答问题,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或解释。例如,八年级上2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有一个量程为1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写出具体的步骤”;八年级上102页的第1题“根据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和同学讨论:为了保护我们的视力,应该注意哪些用眼卫生,为什么?”。 实践类的问题多数是需要学生自己亲自或动手或调查才能完成的。例如,八年级上45页中的第1题“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八年级上102页“科学世界”中的第1问“看书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的近点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有什么规律?” 八年级上99页中的第3题“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作用。‘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是不是需要‘调焦’?”。这类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意识和能力,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对不包办替代。 (五)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教科书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 这套教科书不仅单独设置了STS栏目,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尽可能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38672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