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县方言俚俗语文化解读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庆市石柱县方言俚俗语文化解读 作者:谭术兰 杨雅丽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7期 摘 要: 方言俚俗语流行于普通劳动人民群众中,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语言智慧的结晶。重庆市石柱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栖息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人文环境,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传方言俚语。石柱县方言俚俗语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智慧,记忆了独特的道德习尚和婚姻风俗。收集和研究石柱方言俚语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承传。 关键词: 石柱方言俚俗语 自食其力思想 道德修养 婚姻习俗 在汉语中,常有一些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我们习惯称作熟语,包括成语、格言警句、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在熟语的各类别里,成语和格言警句的主要来源是古代、现代、当代的书面语或者名人名言,全民性和书面语色彩是其主要特征。另外几类则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口语色彩是其明显特征,大多还是“特定方言的产物,限于某个方言区使用,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1]P146。口语色彩浓厚,通俗而又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我们称作俚俗语,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俗语。其主要特征是通俗化、口语化。俚俗语流行于普通劳动人民群众中,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语言智慧的结晶。通过俚俗语可以表达人们的愿望、思想、情感及对世俗社会各方面的看法。对于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群众来说,“俚俗语往往还是他们告诫自己、教育后代的生活教科书”[2]P1。俚俗语多取材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往往表现人们的衣食住行,表意比较生动,语言极其幽默,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用。 重庆市石柱县的俚俗语大量使用口语词和方言词语,人们将自己要说的话直言不讳地用口头词语表达出来,也正是这种直白,体现了石柱人民的率真、朴实,同时也反映了石柱土家人的民俗风情和日常生活习惯。 一、石柱方言俚俗语体现的土家人自食其力思想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吃鱼要牵网”是石柱人教育后代自食其力的鲜活教材。石柱人勤劳、朴实,热爱农作,同时活力四射,在繁杂的农作过程中也不忘自行调侃,“烟要烧得滚烫人,做活路儿才会有精神”,“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古人主张要及早教导儿童为人不能浮闲游荡,要做到自食其力,长大之后还必须有自己的事业。明人霍韬《家训》云:“凡子侄,多忌农作,不知幼事农业,则不知粟入艰难,不生侈心。幼事农业,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幼事农业,力涉勤奋,能兴起善心,以免于罪戾,故子侄不可不力农作。”[3]P118在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背景下“业”即指农业,因此人们都教导子弟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必须懂得农业耕作,主张让儿童自幼参与农耕劳动,养成勤劳的好习惯。今天石柱土家人也是这样,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就安排割猪牛草、放牛、砍柴、做饭、洗衣服等。一是农活较多,劳动力不够,小孩子就安排做帮手;二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做事情自己动手的习惯。石柱土家人常说:“吃鱼要牵网”,不要“耍滑头”,“恁一哈,浪一哈”,不要“空空过日子”,“正做不做,豆腐拌[p?藜n]醋”。“吃鱼要牵网”,说的是想吃到鱼,就必须自己动手帮忙牵渔网来网鱼,否则只能挨饿。要勤劳,就要有“丢哒筢筢儿,捉扫帚”的精神,否则“连庙门都摸不到”。道理质朴简单,却反映出石柱人民对孩子的期待和严格要求,体现了教育孩子要独立自主,勤动手的思想。 二、石柱方言俚俗语折射出土家人的道德观念 慎言、慎交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如明人高攀龙《家训》说:“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明人汤显祖《教家编》说:“教子之道,择师友是第一要务。”清人方元亮《家训》认为“子弟可以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在石柱,父母教育孩子尤其注重道德修养方面的引导。与古人主张慎言相比较,石柱人教导子女要“出众”,即胆子要大,不要“怕笑”,遇到谁都要主动打招呼、“喊名字”,尤其在遇着长辈时习惯称“央“[iɑ?耷]”,如此会受到众人之夸赞,也被认为父母教导有方,反之则被说成“没见识”、“没教养”,“好多个羊子赶不上山”,人前人后都会受到非议。即使在两家关系不和的情况下,仍会教育孩子遇到对方长辈要主动问候。慎交,古人提倡之,才有“孟母三迁择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在今天的石柱,无论言,还是行,人们依然看重。在这方面教导子女不要随便“吹条条”、“夸皮皮”,否则会被看成“成不起气候”,甚至形成“聋子会挝对,瞎子会穿针”的不良印象。更不能像“屋梁上的冬瓜——二面滚”,待人处事“当道是一套,背道是一套”,甚至有时还放人家“耙子”。因此,做人做事不能人云亦云,如墙头草,两面倒;更不能“浮夸风”;要有主见,脚踏实地,待人诚恳,尽心竭力,做到更好。 三、方言俚俗语折射的石柱婚姻习俗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例如婚姻,一直被认作人生之大事,因此对于结婚,不同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手续和仪式。石柱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中对今仍旧影响深远的是“哭嫁”和“同姓不婚”。 哭嫁是石柱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习俗。过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往返说媒,双方相互认可即“插香”(定亲),然后择日完婚。在今天石柱的黄水、马武、沙子等七曜山土家聚居区一带,仍旧保留着哭嫁的习俗。哭嫁的时间和形式多样,“出嫁以前,初是隔夜哭,后是连夜哭,婚前三天连续哭。有单哭、双哭、几人哭、左邻右舍哭等形式”[5]P14。内容有哭自己的不幸,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等,以“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亲人的感谢和惜别之情。土家族的哭嫁多含蓄委婉,哀婉悲切,其中有这样的唱段:“几多鲜花岭上开,只有我爹娘不会栽,一栽栽到背荫岩,五黄六月太阳晒不到,十冬腊月霜雪纷纷盖。”[4]P12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c015fc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