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看法 我想先分析一下我国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已经算不得高学历,更多的人为给自己的文凭镶金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读硕读博(这其中有人是出于无奈,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是真想对自己的专业做深入的理论研究)。而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都会选择职业教育学校,比如卫校、技工学校等等。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就业与人才的矛盾。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很多人好高骛远,都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却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本领;另一方面一些高级技术工作又出现了人才短缺现象,尽管薪水很高但还是招不到人。 就这一现状的成因来看,我们不能完全怪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根本上还是人们的一些错误或者说陈旧的观念在作祟。大众的观念里,成绩好的学生才能进大学,而那些职业教育学校只不过是差生的接收站。在这种普遍的观念下,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时,没有考虑太多,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是一心想着学习,想着考大学。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家才突然发现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可能也是大学严进宽出的原因,一些人也就懈怠了,于是大学里虚度四年的也大有人在。而在职业教育学校里,因为本身他们就被社会贴上了水平差的标签,更多的人就是在混日子了,根本学不到什么实际的本领。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人才市场的失衡,也在某种程度上酿成了许多人碌碌无为的悲剧人生。( 当然这里所说的悲剧人生,不是说非得人生多么辉煌,而是指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或工作有热情,能够自我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比来说,国外的一些职业教育含金量就很高。以德国为例,大国的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在全世界都是得到承认的。德国的小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习各种技术类课程,等到小学毕业后,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如我们的一样,主要是学习文化课程,参加高考,进入到学术型大学深造;另外一类进入到技术型类学校深造,主要学习各种技术,高考也主要进入高等优秀的技术型学院深造。这种“双元制”的模式保证了生源质量,给予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平等的社会地位。在欧美时,工人老大哥与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的工资上的差距更小。一个卡车司机,照样可以拿到年薪10万美元的工资,挣的收入丝毫不比大学教授工资低 。 郎咸平先生的观点以极端而著称,但他对目前我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还不算极端,说到了点子上。郎先生认为我国目前属于制造业大国,而目前我国的高校却在培养大量只能适应于服务行业的大学生,因为我们的高校一直在向美国学习,而美国高校7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服务业就业。目前服务业在国家经济所占的比重太低,容纳不下这么多的毕业生,故才导致目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外一方面许多企业寻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大力加强为我国制造业大国服务的职业技术人才培育,扭转目前的人才培养扭曲结构。 那么究竟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不再歧视职业教育。应当在社会上为职业教育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宣传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学校的投资,硬件软件兼顾,师资力量要强,要对学生有吸引力。其次,在对学生的录入和考评方面,也要实行严进严出,提高生源质量,给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这也就增强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度。另外,在学校的办学模式上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与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学校合作,或者增强与企业的交流。最后还要增强学生对正确择业观的认识,其实在这一点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是相互影响的,它的社会地位高了,学生也就自然会选择它了。 对于大学教育呢,只强调一点,宽进严出。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越不容易进就越挤破了头想进,所以高考其重要程度应该减一减了,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让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东西的问题上,淡化文凭,强调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0071301bed5b9f3f90f1c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