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温勒(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的著名公式: B=f (P , E) B指行为,P指个体,E指所处的情境 f是函数关系 美国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19上),经验描述(19中-20初),实证分析(20,20至今) 三个阶段 经验描述阶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中进行实证研究的先驱是美国学者特里普利特和德国学者莫德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的特征: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社会学系轮——起源行为主义,巴浦洛夫,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代表,后来霍尔,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系论。 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社会交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霍斯曼,布劳,埃莫森,蒂波特。 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5侵犯赞同命题 符号互动论——美国詹姆士和米德 精神分析论——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死本能,人格结构 荣格: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 霍尼: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化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社会化——较长的生活依附期;较好的遗传素质 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性别——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和表现型角色;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是个体自我觉知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身份是有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他是易变的。 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合。 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提到 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的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者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方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印象管理也成为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海德归因思想创始人);折扣原则(凯利提出)协变原则 归因时要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如果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可以做出外部因素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 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和即合群,较低的人际吸引。 亲和源于依恋。亲合作用: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求,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是正比;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是呈正比;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利他行为是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原因:社会生物学观点,社会规范轮观点(交互性规范、责任规范)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包含:社交焦虑,嫉妒(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羞耻,内疚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包含: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态度转变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海德平衡理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个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个,则存在不平衡状态。 认知失调轮 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的是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来解释态度形成与转变。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一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大众沟通也成为传媒沟通。 正式沟通的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人际关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建立与发展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自我暴露程度:一、兴趣爱好 二、态度 三、自我概念与个人人际关系 四、隐私方面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三位理论(舒茨):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益从众,反从众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美国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比较含蓄简洁的方式进行。 暗示分类: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有意暗示无意暗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暗示和反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1、暗示者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与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接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处情景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与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接受暗示。 社会感染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迅速性 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 爱情的六种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习俗规定而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夫妻关系的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需求不满,价值观不一致,自我的远离,夫妻性差异 离婚原因:低龄结婚,未婚先孕,恋爱时间短,家庭离婚史,婚前性经验,夫妻不平等,性生活不和谐 核心家庭:有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 主干家庭:有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有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其他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 家庭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0306b39ee06eff9aff8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