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作者:彭玉华(200914024130) 班级:2009级民族学班 摘要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有学者称之为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度,民族学的发展获得了充分的养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民族志材料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本文从田野调查的概念出发,分析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及特点,从而研究了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关键词 民族学 田野调查 特点 意义 一、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2]它是文化人类学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和解释文化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与社会研究的其他方法相比,田野调查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在场”或实地的调查,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文献研究,也区别与社会调查中常见的问卷调查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田野调查通常要求调查者本人亲自到一个自己可以经验到的小型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一)田野研究方法的确立 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家在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大多不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故有“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之称。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是从博厄斯开始的。他批评进化论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轻率结论,主张对一个地区文化历史做认真仔细的研究,强调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20世纪初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兴起,与当时方兴未艾的科学主义的实验方法是分不开的,并在功能学派的努力之下得以最终确立。马凌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调查,奠定了“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拉德克里夫—布朗曾在大洋洲、非洲等地从市场其调查,对如何搜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有不少好的经验。其名著《安达曼岛人》一书反映了他深入细致地从事田野工作的情况。 其后人类学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学术传统和学科特色。 (二)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民族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观察,并以此为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观察要深入,更要全面,特别对于某项活动,要“眼观六路”,就是说看的全,又要自始至终,把我全过程。这种方法是西方民族学家所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民族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2.个别访问。民族学调查强调“直接”性,即深入实地,面对面的接触调查对象。个别访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及可以围绕访问对象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问题。对访问的对象要精心选择,或者有阅历,或者是知情人,或[3]者具有典型性。 3.调查会。开调查会是国内各种调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在民族地区,调查会已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 4.问卷法。问卷是社会学调查研究观察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的表格。民族学采用社会学的问卷法,一方面用于抽样,另一方面也用于观察和访问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些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自传调查法。这种方法,以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全部历史,而且反映出他们家族史、行业史以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对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 7.定点跟踪调查法。这种方法,有人称为“历史溯源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 8.文物文献搜集。少数民族文物与常规文物不同,它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只要具有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博物陈列价值,都可以视为民族文物。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类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 二、田野调查实践的特点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它关注的不是民族的某一局部,而是整体,即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某一民族的民族志,无疑是对该民族的全貌描述。费孝通指出:“民族学在中国主要是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所以,在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从学术分科上说可以合二为一的。”[4] 民族社会是一个整体,民族学调查不能再满足于单一的民族资料的收集。在整体的研究中,民族学工作者遇到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工程。这种多元性,在其他学科是不多见的。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民族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文化。文化的范围很广,从广义广角讲,凡是人类创造的区别于自然的产物都可视为文化。在民族学的领域内,文化是举足轻重的,但民族学只侧重于研究文化的一部分,即非主流文化。所谓非主流文化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内,在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主流文化。而另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的,就是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通过对不同的民族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风土人情等行为方式的研究,民族学家探寻的是人类千姿百态的文化模式。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对于民族学调查来说,洞察历史的深邃力在某种意义上更强调一些。通过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原始的、落后的民族的调查研究,民族学重新构建起人类前史的框架。民族学的调查不仅有着深沉的历史性,同时还表现敏锐的时代感,即现实性。民族学的调查是立足于现实的,它更重视目前的状况。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推动民族学发展的源泉不在书斋,而在田野,民族学调查的基本属性是实践。只有民族学调查的实践,才会给学科提供用之不竭的营养。民族学的调查,只能亲身去实践,才会获取第一手资料。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又是一个探索过程。调查者在进入实地之前,会带着许许多多假设,但民族学调查并不立足于假设,而是立足于调查所获取的实际资料。只有认真的、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探索,才会有民族学真正的发现。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一般情况下,民族学实地调查,对于调查者来说都是在陌生的、偏僻的、具有族际差异的地方进行,艰苦性不言自明。不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在以封闭的落后的民族为对象进行调查时,民族学家们大都有过冒险的经历,自然、地理、气候、生活以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迭出不穷。 民族学不是静态的学科,它在不断的变化。民族社会在变,调查对象在变,调查内容在变,调查的方法和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对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一)民族学田野调查是科学生命力之所在,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可以这样说:没有田野调查,也就没有民族学。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没有真正意义的“田野工作”,但是有关民族学的资料,却通过非专业民族学家大量积累起来,被成为西方民族学“先驱著作”是由“地理大发现”之后蜂拥而入到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航海家、冒险家、旅行家、地理学者、殖民者、传教士们留下的。 正是由于民族学家们在田野工作中,获取了有关民族地区或原始部落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动态,并编辑成各种民族志,我们才可以通过他们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便我们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鉴于民族学的多元性、现实性、变化性等多种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获取更为准确的资料,以及已经变化的动态信息。这样可以更为准确的对某一地区进行跟为全面的研究。 (二)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学科的传统方法,它不仅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5] 当前,我国的民族学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这不但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在方法上创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是民族学创新的基本动力。我们可以将对民族学的学习,扩展到田野中去,在实践中得真知,可以更为加深我们对民族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学习民族学。 参考文献 [1]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 [2][3]姜立松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4]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N].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2). [5]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0512ce95ef7ba0d4a733b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