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与对策初探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与对策初探 一、前言 在本地,高一学生是初次接触研究性学习课程。尽管如此,在组织课程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相当的探究能力。 在选选择课题时,学生能够关心时政,2008年出的比较大的事比如三鹿事件、金融风暴,学生也能把它作为选题进行探究,有《食品安全与政府监管》、《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等课题。开题报告做得很不错,人员分工合理,时间安排得当,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处理问题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对研究方法也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问卷调查法,问题较有针对性。最后,在结题时,学生能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表现出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探究,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了一定的把握,在学校与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在选题方面,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选题单一,相同的多,多社科类,少自然科学类;其次是选题空、泛,难以操作,如有的学生选《中国今后的发展》、《如何看待国人素质》等。 在开题方面,同样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工不错,很合理,但落实难,往往探究小组有8-12人,但真正参与的只有2-3人;二是开题报告设计不错,但与证题脱节。也就是在操作的时候往往没有按照开题的计划进行,或者研究目标不一致,或者方法、过程不一致。 在证题方面,学生研究方法单一,几乎都采用问卷调查法,到了滥用的地步。如有某个探究组的研究课题是《影响全球经济危机的因素》,也采用问卷调查法,设置问题:是否有方法应对经济危机?有是、否两个选项,对学生进行调查。然后有78%的学生选择否,然后就得出结论:中国没有办法应对经济危机。说明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与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还不清楚;同时,也可能是学生初次接触研究性学习,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很新鲜好奇,而问卷调查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操作性又比较强,所以更容易为学生所采用。另外,在问卷设置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概念不清晰;问卷简单、问题不深入,往往一份问卷就两三个问题;问题堆砌,少或无分析,做完调查后就把数据列在那里,不作数据说明与分析,更没有结论。 在结题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结题报告似作文,里面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探究建筑物的研究报告写成说明文,探究社会现象的写成议论文;二是在处理数据或者文献资料时,分析不透彻或者不分析,把数据或资料罗列在那儿,不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推论,而是从其他资料或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上网等寻找结论。 三、原因分析 有关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其一,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思辨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较弱。逻辑能力强,对已设置好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能很好地解决,但对现实问题的发现、求证、解决的能力较弱。其二,对所要探究的课题、拟解决的问题不明确,选择课题时就像写作文一样,先想好了题目,然后才写提纲、正文。而没能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探索世界、认识生活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应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才确定课题,才不会导致课题的空、泛。其三,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的不明确。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研究中学习如何研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学生在现实的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这与以往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一样,不 是在虚拟的情境中掌握知识。 关于开题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强,虽然开题报告设计不错,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并不能落实到位,这也与学生长期以来的接受学习方式有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需要自主性的探究学习方式。二是课题成员对课题的设计没有很好的把握,对研究的过程思路不清晰,走一步看一步,没有系统化。 至于证题时出现的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其一,因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多社科人文类的,而这类课题多关注人们对社会或者自身的看法、感觉等,所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较多。其二,学生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没有较深的认识,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只停留在表面。对概念的界定不清晰也可能是因为学生未能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真实性。其三,学生对课题没有完整构思,思路不清晰,不明白研究方法是为服务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为了用研究方法而用,而不是看解决问题的需要。 结题的问题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其一,与在选题时出现的问题的原因一样,学生不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性质,是要求真实性、严谨性、科学性,而不是写个人见解、个人感想。其二,受以往学习经验影响,未能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必须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在思辨、虚拟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学生未能认识到探索、求证的过程就是为了从中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方案。 由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 学生思维多思辨型,少创新型。 (二)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没能很好把握。 (三) 对所研究的课题没能整体把握,思路不清晰。 (四) 对研究方法认识不透,不能灵活、熟练运用。 (五) 没能掌握科学的求证方法,未能认识到求证的过程是为服务于结论的。 四、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本人试从五个方面探讨对策。 (一)各学科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同时研究性学习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可同学生一起多开辟选题途径,比如可从以下3方面来选择课题;1)来自学科学习中碰到的问题;2)来自当前社会热点问题;3)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展开的课题。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性质的把握。主要是转变学生以往观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关键而又困难的一步。老师可从转变以往黑板加粉笔的方式着手,带领或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比如在我指导学生《对揭西环保问题的探究》的课题时,就带领学生到揭西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河流、市场、生活区等地方参观,在与现实的接触中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对这样的探究学习也更有兴趣,并且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以前所学知识也能用到研究性学习上来,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在情境中让学生感悟研究性学习的性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接纳并喜欢这种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指导老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所探讨的问题。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科性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且有一夽固定的解题方法,从问题到答案的逻辑性比较强的,关注的更多是结果。而研究性学习是在探究问题,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科学的研究思想,对于探究的结果如何或者有无结果都不太看重。所以研究性学习一是看学生的思想、思路,二是看其操作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想呢?我在指导过程中尝试过这样的方法:首先是学生选择一个课题,然后让他们讨论如何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拟要解决的问题、方法、研究过程需注意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陈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所探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0d3926192e45361066f5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