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四季的节奏 体验童年的乐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太阳留在地球上的痕迹,是我们祖先在循环四季往复变化中解读大自然的密码。 遵循四季的节奏,选择贴近孩子童年生长所需,让孩子们把目光和兴趣从手机、电玩当中移开,与真实的世界建立连接。引发他们对大自然变化的关注,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它的规律,感受它的美妙与神奇,从中获得亲历自然的真实体验,得到自然的润泽,拥有一个自然的童年,获取生长应有的自然节律。故开发了“自然童年趣味节气”二十四节气文化课程。 “自然童年趣味节气”课程是以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经,以诗词文化的解读为纬,回归文化之源,感受节气之乐。孩子们从了解节气由来、物候、习俗与传说等,开始去发现,体验,感受,获得更多的生长力量。遵循四季的节奏,从立春到大寒,款款而来,不惊不扰。我们也悄然跟着它的步伐,不快不慢,不断思考。 一、了解节气,以诗词为本 为了让孩子们和传统文化建立一种连接,“自然童年趣味节气”课程以诗词为本,通过对诗词的学习、吟诵、感悟,去体会节气的特点和文化,去探访古人依时而动的生活节律。 每个节气皆有由来,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和《群芳谱》中均有记载。例如“谷雨”节气,书中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文句短小、浅显,朗朗上口的,孩子们反复诵读感悟,便可了解谷雨节气的由来。 而节气的变化,古人感触良多,留下的诗词也就多不胜数。在《岁时记:古诗词里的节气之美》《最美的节气诗词》等书籍中都有记录。 孩子们可以根据古诗词了解谷雨节气的变化。比如宋朝黄庭坚的诗《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之一“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何为谷雨?暮春时节,“柳絮纷飞,蛛丝游动”是谷雨;“风吹雨洗满城落花”是谷雨;坐在窗下喝谷雨茶聊天也是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除了黄庭坚诗中所云,“春雨贵如油”是谷雨。华南地区此时降雨频繁又温柔,因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亦是谷雨;,此时“巴山夜雨”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亦是谷雨。 孩子们就这样在谷雨节气读《谷雨》、在惊蛰节气读《惊蛰》,依时而动,以诗词文化为本,与节气融会贯,共振共频。 二、了解物候,以观察为始 古人把每个节气平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于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细腻地在他们眼中枯荣、游走。他们清晰地观察着大自然的变化。“自然童年趣味节气”课程,则让生活在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中的孩子们和古人一样,多一份对时序的敏感,多一双会观察的慧眼。 例如,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由于天气变暖,孩子们可以去户外寻找燕子的踪迹,或者在一阵阵春雷后,感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亦或者趁着春分时节,看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用眼睛真实地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三、民俗体验,以实践为乐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经常在节气里以祈福祭祀、食俗活动等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节气有着不同的民俗活动。 比如冬至时节,就有“祭天祀祖”“九九消寒图”习俗。小孩子也会在院子里围成圈,拍手唱《九九歌》。如今冬至节气到来时,虽然没有冬至祭的习俗,但孩子们也会数九,也会和家人围坐一起吃羊肉汤,还会为家人动手做一碗馄饨,体验一下北方人“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食俗。舌尖上的冬至,也让孩子们体验到民俗别样的快乐。 四、绘画日记,以记录为辅 鲁道夫?斯坦纳曾经说过,孩子有迫切用他的整个生命来体验世界的愿望,这种愿望应当得到满足。“自然童年趣味节气”课程就是带着孩子们的这个愿望,引导他们打开自己的感官,走进大自然中去尽情地感知和体验。然后用绘画和文字的日记形式,辅助他们对这个节气,以及周围的世界建立真实的联系。 比如“春分到,蛋儿俏”,孩子们在春分节气中体验绘蛋、护蛋、立蛋后,用绘画日记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夏睿在当天的绘画日记中写道:“我第一次竖鸡蛋,没有竖起来,我有一点点灰心。妈妈说,别着急,慢慢来。我又竖了一遍。终于,鸡蛋立了起来。可是,我又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春分这一天鸡蛋能够立起来呢?”竖鸡蛋不仅给她带来了乐趣,也给他带来了科学的启蒙。一个“为什么”的追问,不经意间埋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 绘画日记,就这样记录着孩子们的真实体验与思考。自然的润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生长力量。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自然童年趣味节气”课程初步践行,其路长漫漫,需要在四季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当中不断思索,前行。 附:“自然童年趣味节气”文化课程系列活动记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ba2f4672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