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思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思考 作者:刘璎瑛,桑运川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1期 摘要:大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随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 对这支队伍进行系统理论性地指导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作者以工作体验为基础,从社会学习论的角度反思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欠缺与不足,总结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有益经验,探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活动; 社会学习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29—02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分析 自从团中央于1993年底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目前,高校内都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志愿者组织,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行动。但目前大学生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大多是公益性和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专业性和专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很少。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目前发展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如下: (一)志愿活动多自由性、可变性 由于志愿者通过自愿的原则,参加到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中去,因而志愿者的自由度较高,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果主要由其自身的意愿决定,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另一方面,作为整个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来说,它的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及场地也可进行自由选择,可变性比较强。 志愿活动的自由性决定了志愿者组织要通过多种手段去管理好机构内的志愿者,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志愿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发展空间,增强团队凝聚力,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志愿者主动参与服务。可变性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多元化发展的基础,要求志愿者认真、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活动,随着活动的变化而进行有限度的改变,与服务对象的角色演变相适应,掌握不同志愿者角色所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轻松地投身到不同的志愿服务的岗位之中,完满地完成每一次的服务活动。 (二)志愿服务存在不稳定性与有限性 志愿活动的自由行和可变性决定了志愿服务的不稳定性和有限性。大学生志愿者的参加与其自身的条件息息相关,容易受其空暇时间、精神状态、心情、专业知识、特长、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加以活动大多出于自愿、无偿的。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志愿者在参与活动上表现出其有限性,由于各志愿者的空暇时间、个人精力、服务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始终是有限的,而且志愿者除参与活动外,自身还有诸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所以做志愿者是有限的。当志愿者遇到各种挫折,或者受服务对象的负面影响,使其心理不能承受之时,志愿者就会选择结束志愿者服务,造成志愿者自然流失率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不利于长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针对志愿服务这一特点,志愿者组织必须对志愿者的服务心理加以适当的引导,使之对于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减少大学生志愿者的自然流失率。 二、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拓宽学生思想教育阵地 (一)以社会学习理论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深刻转型、思想日益多元、技术不断变革、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大环境,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如果能在志愿者活动中能够善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对社会环境给予的影响做出正确选择、组织和转换,进而调节自己的行动,进而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思想境界。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分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试图使认知心理学与行为改变的原理结合起来,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人格特征。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特点可归纳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界影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强调人有自我调节的能量。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的作用,而能积极地对这种刺激做出选择、组织和转换,据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的影响。 将社会学习理论用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指导上,对培养人的准确技能、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具积极的意义。在社会学习论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特点,加强对志愿组织得指导,通过志愿活动达到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志愿者参与热情 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存在着志愿者服务的意识,但是需要大家互相感染,因此,榜样在志愿者活动具有重要地位。 当然榜样不仅仅是志愿者。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的对象,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榜样有三种形式:活的榜样,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符号榜样,指通过语言或影视图像而呈现的榜样;诫例性榜样,即以语言描绘或形象化方式表现某个带有典型特点的榜样,以告诫学习或借鉴某个榜样的行为方式。这些为我们建立评选榜样提供了依据。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优秀志愿者做报告、优秀志愿者先进事例展示等形式树立志愿者榜样;通过志愿者组织内部交流形式进行学习,从而使榜样的行为更有可信任性和可行性,也更容易感染到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符号榜样来营造参与志愿者的氛围,如志愿图标、动画宣传片等,还可以通过“凡客体”宣传画等贴近大学生的方式进行榜样宣传。 (三)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向与动态 观念的先导作用是永远值得重视的,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理论引导化构想落到实处。人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人格特征。但面对积极的外界刺激和消极外界刺激,学生如何选择,进而调整其行为,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把好政治关,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专业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给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信息和平台,努力提高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层次,确保志愿者活动的效果。其次在活动开展中应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关注每一名青年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做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使之在志愿者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教师应抓住志愿服务活动交流这个机会,通过在志愿服务活动后志愿者交流感想以及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实现对自身、对社会的理解。 三、结论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社会学习论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水平与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发挥榜样力量,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使志愿服务更具稳定性和常态化。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社会环境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人格。相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经过正确地理论引导后,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达到知行统一,使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纪春艳,黄鹏.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人民论坛,2010,(9):228-229. [2]郑彩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志愿者行动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4):21-23. [3]李友善,黄步海.探索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规律 完善社团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3,(3):48-49. [4]廖爱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16-11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d90f5b74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