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孟子》两章 教师寄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一、自主学习 熟读课文,结合课后注解理解文意。 二、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1-2自然段 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合作交流3-4自然段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 。 ⑻ [兵革] 。 ⑼ [委] ;[去] 。 ⑽ [域] 。 ⑾ [封疆] 。 ⑿ [固] 。 (13)[国] 。(14) [威] ( 。(15)[得道者] 。(16)[失道者] 。 (17)[至] 。(18)[畔] 。 (19)[顺] ⒆[故] 。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5)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探究质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4、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发:; 2、举:; 3、士:; 4、苦:; 5、劳:; 6、饿:; 7、拂乱:; 8、所以:;9、动:; 10、忍:; 11、曾益:; 12、空乏:;13、恒:; 14、过:; 15、衡:;16、作:。 17、征:;18、入:;19、出:; 20、拂(bi):。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7、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温馨提示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教 学 反 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0bc19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