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赏析(当代文学导读)

时间:2023-05-09 23:50: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赏析

政治面对文学时,一定会提出很多要求:规范范围、确定服务对象和主题、用什么态度来写作、赞美还是批判?——战争文化规范

接受五四洗礼,强调真实性和批判性——知识分子启蒙文化规范 彼时延安文学的矛盾 小说的时间节点: 1. 写于1940 2. 发表于1941

3. 1942年毛泽东《我在延安的讲话》发表,丁玲宣布自己要走上新文学道路——驯服 4. 在这篇小说之后,一个优秀的冒犯性女作家就隐没了

贞贞的出场

先是通过群众的描述和讳莫如深作铺垫,主人公迟迟未出场

丁玲用了快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描写贞贞出场的内容,而是用贞贞周围人对于她的语言上的攻击、诋毁,为之后她的出场形成铺垫,使读者对产生很大的期待,将贞贞视作一名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可能会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好奇她回归故乡后后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仅如此,也营造了无奈、冷漠的氛围,表现贞贞周围人对她持有不理解、误解、敌意与蔑视的态度,能够为后文衬托出贞贞心灵与精神上坚定的一部分实现埋下伏笔。

围绕着贞贞各种各样的态度

1. 从传统道德观出发:鄙弃,以杂货铺主人为代表

2. 民族主义话语的立场:年青人,夸贞贞“她才了不起呢”,以马同志为代表

马同志说:“贞贞那里材料一定很多”“我”虽未表态,但应该是不以为然的

像这样的青年人,我在前方看了很多很多……虽然多,但千人一面,他们很容易把复杂的、血肉的经验变成一堆材料,没想到贞贞这个“英雄”的背后,有很多苦痛的伤

3. 阿桂:女性的感同身受,所以总是感慨、哀叹、甚至哭泣

但在我看来,贞贞从来没有要求过来自外界的同情或救赎 4. 丁玲全然拒绝了上述所有的话语立场

侵略者——贞贞/“敌方之女”——中共/群众 贞贞对乡村的传统道德领域是一个侵犯者,


鲁迅:叽叽喳喳的人群中总会夹杂着一些所谓文人学士和道德家,塑造了“节烈女”和受到口诛笔伐的“不烈女”

叙事形式本身不让批评家满意

在革命内部,这种强烈的矛盾却到小说的结尾还没能解决,甚至“我”作为一个革命前线知识分子都无能为力。

贞贞就像一个带菌体,感染了一整个群体

不要忽略了叙述者

两个女人交叉跑动、兜兜转转的故事 “政治部”→我→“霞村” “霞村”→贞贞→“医院”,可能就是延安 小说的结局真的光明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34c8fe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