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介(一)

时间:2023-01-01 21:2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介()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张帆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作者张帆,1967年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学习,1992年,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副教授。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由博士论文修订而成,基本保持论文原貌。本书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细致论述元代宰相制度的学术专着。本书主要研究范围是元王朝时期1260——1368的宰相制度,兼及大蒙古国时期(1206——1259。全书采用寓纵于横结构方式,即按专题研究而非分阶段研究,但在具体叙述过程中尽可能阐述其发展变化。除简短的前言结语外,分为七个部分:蒙古国时期宰相制度的萌芽宰相机构和宰相的名号宰相的任免宰相的职权宰相与其他机构、官员的关系关于宰相元代相权的考察。另外还有征引史籍主要参考论着两个附录。

作者首先探讨了制度简单而混乱的大蒙古国时期宰相制度的萌芽,细论述了大断事官、必者赤以及燕京行尚书省的职掌和演变,阐明其与元王朝宰相机构——中书省的关系。作者对元代宰相机构的设置、相及有关名号(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中书令,参领中书省事,商议中书省事,平章军国重事,等等),以及作为加官的相衔、内八府宰相诸问题进行了细密的考订和分析,区分了宰相与拥有宰相头衔或被称作宰相而非宰相等复杂而混乱的情形,澄清


了记载中的舛误和研究者的误解,确定了宰相的基本概念和范围,廓清了研究场地,为元代宰相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从宰相的人数、任期、选用、罢免(或改官)四个方面研究宰相的任免问题。所作统计诸表,考订精审,于旧史诸表及记载之舛误缺漏多有订补。统计数据结合民族关系、机构间的关系以及文化观念等因素及其在政治过程重点互动,参互论证,论点深入而精辟,论证坚实而完整。宰相的职权一章是权术的核心内容。作者从议政权施政权两个方面考察宰相在决策和施政过程中的权力及其行使方式。以扎实和充分的史料,紧密结合制度与运行两个层次,具体细致地论证了元代宰相权重的现象。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祝总斌先生分析批判了历来研究中宰相概念的含糊和混淆,精辟地将宰相的职权定义为两个方面,即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成为宰相制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见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张帆继承了祝先生的论断,但有所修正,以施政权代替监督百官执行权施政权涵盖范围有所扩大,更能概括元代宰相制度的实际状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修正,尽管其意义尚未充分显示出来,但无论如何都会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宰相制度的理解。第五章具体考察了宰相的僚属,包括参议府、断事官、左右司官、省掾、客省使、直省舍人等,探讨了中书省的内部结构及运作方式。三公、枢密院、御史台、六部和怯薛,构成了元代中央政府的基本结构框架。第六章探讨了宰相与这些机构、官员的关系,论述了宰相在中央政府的枢纽地位和运作方式。至此,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0be5a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