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时间:2022-10-18 14:01: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一、预习导学

1.自查资料,了解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2、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 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课堂研讨 1检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3.当堂探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4、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5、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三、拓展延伸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加线字注音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 蝼蚁( )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3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找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效果。

4、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 蝼蚁( ):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诗稿》和《 》。 二、理解探究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 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579b0ce87101f69e31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