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中国人 爱国情怀 (一)《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诗歌第一部分情感基调比较低沉,开篇“残损”一词便引人思考,为何手掌是残损的,是受了什么伤害吗,以及为何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残损”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后半部分的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埋下了伏笔。“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视线由近及远,作者仅仅用了平常的“灰烬”、“血”和“泥”三个平常的意象,便形象地描绘出了遭受苦难后的家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园遭受灾难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于侵略者深深的憎恨;“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是”一次表达出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家乡以前湖堤之上繁花如锦、嫩柳芬芳的美好与现在仅存“荇藻和水的微凉”以及灰烬、血和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加深化了作者的痛与恨;“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新生的禾苗”、“那么细”、“那么软”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河山的爱怜之情,“......”,省略号虽然没有一个字,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现在却只有蓬蒿,令人痛惜。“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却“寂寞”而“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洋本应活跃着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但却不见一叶扁舟,唯余一片苦水,暗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闲情赏花,无余力捕鱼,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遭受苦难的悲痛与爱怜之情。 诗歌第二部分情感变得明朗起来,作者“无形的手掌”掠过大地,沾染了血和灰,“只有那遥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作者摸索到了“解放区”那遥远的一角,作者情绪陡然一变,变得激动和亢奋,因为那里“温暖、明朗、坚固而又蓬勃生春”,诗人感受到了他渴慕已久的“爱”和“希望”,就像“爱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充满温暖与生机,作者将那遥远的一角誉为“太阳”和“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手掌中的力量”喻示着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不屈不挠,我 们是外来侵略者无法侵犯的民族,终有一天,我们的民族会看到胜利 的曙光。“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两个比喻,体现了中国人民不会甘愿受敌人屈辱,将仇恨化为力量对日寇进行强烈地反击。留下无比坚定的必胜之心,只有打败日本法西斯,我们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此句与祖国人民产生了共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ed7032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