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8 14:01: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能够明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2、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3、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注重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3展开合作交流。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能够轮流读, 能够分工读。因为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能够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 言,


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现代诗,这几篇诗歌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诗人是多情的,像我们才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里面有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诗,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1 初步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这是学生课堂上第一次朗读这首诗歌,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也许达不到,但

也能够所以而导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

纠正字音 (感情没有发挥出来的原因是没有熟悉文本,由此引入到对诗歌语言的探究。

荇藻 血(讲解关于“血”的两个音) 蓬蒿 憔悴 蝼蚁

③题解(作者及背景介绍) 在这个环节中由学生来对标题实行解释,对作者实行介绍,能够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

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什么手掌是残损的?(由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2、品味语言,感悟诗歌意象

提出问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摸索到了什么?

(由题目再引出“意象”及诗歌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中能够由意象的词语来分析文章情感及内容)

先由学生找出相关意象,再找出这些意象的修饰词。

消极地、冷色调的: 微凉、冷、彻骨、苦、阴暗------------沦陷区

积极地、暖色调的: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解放区

3 精读课文

由“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在文章中的不同感情色彩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感受诗 歌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不同的感情色彩,进而用有声语言表现出来。

(前半部和后半部的感情色彩的不同感受出来后,实行朗读,在朗读中体现不同) 4 美读课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a8b591c9c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