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的历史下册的教材分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解析 李艳红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是依据教育部宣布的《整天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准(实验稿)编写的,表达的是隋朝今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共 3 个单元、 25 节正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时段: 6—10 世纪( 581-960 年,共 380 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 1.中国进入蓬勃兴隆的隆盛时期。 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域中心。 3.对周边国家和地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兴隆时期。 (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 (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 (3)是世界上独一保持长远一致的国家。 (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通,吸取了大量外域文化。 (儒家文化流传、道教文化受帮助,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多半会。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达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域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 三、授课重点。 第 1 课 旺盛一时的隋朝 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 “隋的一致”和“大运河的开通” 。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不不过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 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立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 第2课 贞观之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服务的,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由于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稀有的清明统 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犯难点来办理。 第3课 “开元盛世” 这一课有两个子目: “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 ,正是由于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信心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代进入了空前未有的盛世场面,其表现就是 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材的安排与过去不同样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落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吻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出生”“科举制的完满”“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经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重申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 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渐渐完满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范的巨大变化。它对唐代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步的社会风范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本课有三个子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 第6课 对外友好来往 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 。重点是前两 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第7、 8 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 “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 ( 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 2)地主阶级打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确实定,牢固了社会改革在成就,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 (4)一致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刚毅后盾。 (唐代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时段: 960—— 1368 年( 400 年历史)。 包括三个阶段的历史: 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 2.南宋与金对峙。 3.元朝大一统场面。 二、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一致。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获取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经过陆路、海路向外流传。中国的医药、文化 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 ?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初中七年级的历史下册的教材分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5)从程度上讲是发散型的、放射型的。 (6)碰撞中给人民带来劫难, (11- 13 世纪,欧洲有十字军东征,有蒙古军的西 征)在交融中促进了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发展。 (7)宋元时期是秦汉以来中外交往最为频频的时期,显示了中国的魅力,对世界文化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世界上优秀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华文明。三、授课重点。 第 9 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第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连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一致富强的场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 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连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介绍了宋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原因,后分别从农业、手工业、 商业和外国贸易方面表达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 经济重心连续南移: (1)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2)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分水岭为界,分成东西南北四方。 (3)自远古至西晋,由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北方高出南方。 (4)南移开始于三国时期。(确立基础) (5)发展于唐代中后期。 (6)牢固于宋代(南宋时南方高出北方) ;从走向看,是一条不平衡的对称线:北不 如南,西不如东,离对称轴线越远,经济则越落后,靠轴线越近,则经济更为展。这 是历史运动的结果。 (7)清朝先期,经济重心不可以逆转地移至南 方。(8)原因: (9)主要表现: (10)连续到现在。 第 11 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范 课程标准:认识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 12 课 元帝国拓展一致多民族国家 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一致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 13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课程标准:认识“四大发明”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 14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课程标准: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宋词为例,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第三单元 一致多民族国家的牢固和社会的危机 一、时段: 1368—— 1840 年( 472 年历史)。 明朝与清朝先期(鸦片战争前) 。 二、特点 为什么以“牢固”与“危机”来概括? 过去,我们常常用“封建主义的衰落”来说明。从社会发展史角度,常常以社会制度的变化来定性的。 本次课程标准是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解析的,意在全面展现中国文明发展的全貌。从“旺盛”“危机”两个方面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整体特点,本质上也是想说明:一致多民族国家在牢固同时,又出现了衰落的迹象。从文明的发展而言,它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积累越来越多,因此达到了“旺盛”时期。从社会发展而言,文明的发展中也可能出现“危机” 。 所谓“危机”是指这个社会已暗藏着很多危险的因素。任何社会都会产生危机。因此,明清时期的危机早就存在,特别是在与西方各国对照较时,面对着西方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挑战,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缓慢发展的生产技术,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缺乏活力的统治体系,更展现了它的落后,于是,这种暗藏的危险也就酿成了社会的全面危机。 三、授课重点。(分五大专题、板块表达,打破课文序次) 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的加强, “明清帝国的更替”“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其中以皇权高度膨胀为重点。中外友好交往与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这部分内容包括:“郑和下西洋”表现了中外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域,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这些斗争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 益的正义斗争,牢固了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一致,在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一致多民族国家的牢固和发展: “平定准葛尔部、回部贵族反叛” ,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从不同样侧面表达了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域管辖和维 护国家一致的措施,说了然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刚柔并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84d0db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