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让区域活动“活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作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全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可是如何才能让区域活动活起来呢,关键还是在于区域活动实践中的区域材料投放和选择: 第一,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层次性。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且这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有能力、思维、动、观察、表征等方面,正因为有着差异的存在,教师在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同样美工角,同一折线内容,有意投入两类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立体范例,一类是平面范例,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材料不再是一筐装,而是不同水平幼儿有适合自己的一小盘材料,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到成功的体验。又如语言角同一班级幼儿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材料,能力较弱的幼儿可提供录音机、磁带,让幼儿学习仔细认真地听故事,能力中等的可提供图书,让幼儿自己会看图讲故事,能力强的可提供故事的部分情节,让幼儿自己想 1 象故事的发展并讲述。还有如小班的生活角提供的串珠,孔有大有小,绳子有粗有细、有硬有软,各种能力的幼儿就可以进行选择。另外如各种拼图、棋类都可以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拼图和棋,让不同能力幼儿去选择。若在生活区中,中班的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给袜子配对、扣纽扣、系鞋带这一内容,若大班老师也提供了同样的材料,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中班孩子与大班孩子明显有差异,这些材料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似乎简单了点,幼儿只能机械操作,达不到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 第二,材料投放的合理性、适宜性、可操作性。中班上学期,我在益智区中提供了识字卡片、走迷宫、填数、配对等智力图,数量很多,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孩子们在操作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在上面乱涂乱画,情绪浮躁,影响了正常的操作与探索,显然这一些材料与幼儿的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幼儿缺乏这一方面的经验与基础,以致于这些材料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摆样而已,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使区角材料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材料尽可能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又要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特别科学角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玩具和具体事物,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比如:有趣的多棱镜、开锁、会变的颜色、磁铁、翻板、木瓶堆放、沙漏、小家具、奇妙的转盘等。又如生活角中的给小动物喂食、夹弹子等,还有计算角中的七巧拼板、积木等等,凡是所提供的材料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探索的兴趣。 第三,材料投放的全面性、多样性。材料提供的全面性、多样性,能使幼儿通过活动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全面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并能引发幼儿广泛的兴趣,他们喜欢在区角中自由地摆弄操作材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会在某一角落中经过几分钟的专注思考,很快地完成活动目的,然后,就东张西望、无事可干,显然这些材料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因而教师应提供大量的材料,而且各区角中要有相应的材料提供,尽量避免重复、类似。老师在材料内容安排上应考虑均衡性与全面性。 投放和选择材料前还应注意两点: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4429a6ad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