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我是从一本书上看到的。只知道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阐明了读书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却不明白“读书”与“万里长征”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腹有诗书气自华”,没错,博学多才的人往往出口成章,昭示出读书人的清高与儒雅。纵观古今中外的那些“大家”没有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好学之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成为几千年来多数读书人谋求升官发财的途径。“车胤囊萤”、“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读,只求一朝飞黄腾达,便有了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苦尽甘来的得意之状。从此后,有些读书人便将书本束之高阁,苦心钻研起官场哲学。这大概就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人生观吧。 也有读书是为了自娱的。如晋代的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朋友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读书的一种境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让身心浸润在美文之中,领略着书中的田园山水。其乐陶陶,无以复加。真可谓是“学海无涯乐作舟”啊。一方几案,一本诗书,再或有一杯香茗,优哉优哉地品茶读书,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恐怕连神仙也羡慕三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前书”。畅游在字里行间,把读书当生活,或者说活着只为了读书,这应该算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仙圣人吧!这位圣人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记》式的社会乌托邦,以及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佳句妙文,也算是对后世的最大贡献吧。 固然,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文字可以让我们陶醉。但是21世纪的我们如果仅把此作为人生的追求,是否还缺少了点什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东林书院门前的这副对联,明白地告诉我们读书不光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是要为国家的命运着想,为民族的振兴作出一份绵薄之力。周恩来少年时的一句肺腑之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令莘莘学子们为之一震。令他的老师当即喜极而泣:“读书人当仿效周生”啊! 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有点学问的读书人往往被冠为“儒士”,总给人斯文,羸弱之感。“文质彬彬”这个词似乎是专门用来形容读书人的。穷愁潦倒,与酒为伴是不得志书生的写照。一介书面,手无缚鸡之力,又岂能指点江山,担负起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重任呢? 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皇家藏书可谓汗牛充栋,抵得上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皇帝子孙可算是受过最优教育的人,而且继承皇位的大都是极具才干的佼佼者,可惜他们大多短命!唐高宗据传就是因为身体疲弱,被从小爱骑马、体格强健的武皇后揽了大权,改了国号。汉昭帝刘弗陵是一位聪明过人,善辨是非的英主,可叹只活了21年!清朝十代君王中,只有康熙和乾隆算得上高寿。其他皆因多病而英年早逝。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只注意读书,学习为人君主驾驭国运的才能,而忽略了能强身健体的运动锻炼一课! 能把读书和运动有机结合为一体的人物当属毛泽东不可。毛泽东从小勤奋好学,据悉他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身居闹市也能把书读进去,但他也是个酷爱运动之人,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是数一数二的篮球健将。战争年代,率领红军出生入死,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七十多岁时还畅游长江。可见他那强健的身体素质。与他相媲美的还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他不光懂得多国外语,而且身强体壮,武艺高强。否则怎能一生七次下西洋,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呢? 如今,中国人早已摘去了“东亚病夫”的“桂冠。”在荣国团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中国运动员在历次奥运会上为祖国夺得了一枚枚奖牌,赢得了一次次的荣誉。2008年,我们举办了北京奥运会。那是华夏大地上史无前例的盛事,是13亿中国人的骄傲,更是祖国日益强大的见证。作为21世纪的我辈,要有苏轼那种“意欲读尽世间书”的豪气,更要有奥运健儿的拼搏勇气,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相信到那一天,我们的国运会更昌盛,我们的步伐会迈得更矫健有力,向着那更大更运的目标前进! 这就是我们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解,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郑爱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94ecf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