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雎》中看“淑女”的美丽 《关雎》中淑女之美,不仅仅是外在美与内在美,还有时代赋予她的色彩。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章首篇,素有“中华第一爱情诗”之称,“窈窕淑女”成为人们心中爱与美的典范。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淑女”一词作出注解,赋予了她更多的色彩。 一、淑女之美在于“窈窕” 鲁说曰:窈窕,好貌。 今人也常将“窈窕”解释为姿色漂亮。但“窈窕”仅指女子外貌之美么? 《方言》中“凡美色或谓之好,或谓之窕。美状曰窕,美心曰窈。”,凸显女子由内而外的美。不过现代学者认为窈窕作为联绵字,不应分开解释,《方言》难免牵强附会之嫌。但也可看出当时作者对“窈窕”一词的寄望。 “美”之一词过于宽泛,这种美是明艳的美还是素雅的美,是豪放的美还是婉约的美呢?以下注释给了我们答案: 《诗・毛传》云:“窈窕,幽闲也。” 薛释:“窈窕为贞专貌。”对此王先谦认为,“主其根心之容而言,以应上文之雎鸠贞一之旨,于义最长。” 可见“窈窕”之美是一种幽静娴雅、深远的美。闻一多在《风诗类抄》中道:“《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可同样是貌美的女子,“游女”却面临截然不同的待遇:在《汉广》中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表达对轻浮、淫逸的女子的不喜。 由此也看出当时的审美倾向是幽静娴雅的女子。她们的这种气质也给人以淑德、忠贞的印象。如果拿好莱坞巨星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作比,一性感外放,一文静内敛,那么按照当时人们的审美,奥黛丽・赫本更符合君子所求的美的标准。 但“窈窕”是君子对淑女的第一印象,只是浅层次的接触,接下来让君子“寤寐思服”的却是其内在美德。换而言之前文所说的“见而悦之”也包含着对从女子由内而外的'文静气质中遐想出的种种美德的思慕与追求。由此可见人们对《雎鸠》中的“淑女”之美更关注的是其“淑德”之处。 二、淑女之美在于“淑德” 《诗・毛传》:“淑,善也。”《说文》:“淑,清湛也。”“言女之容德如水之湛然而清。”可见“淑”指的是女子的德行方面。 《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毛、郑和朱子也认同《关雎》歌咏的是“后妃之德”。但“德”具体指何种品德却众说纷纭。 为了集中对“德”的讨论,我们姑且将“三家诗”为“以色喻礼”的刺诗和《传》与朱熹实指文王、太姒这两种说法中值得商榷的部分选取一种说法进行辅证,不展开讨论。 《传》云:“言后妃有雎鸠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雎鸠之有别也。” “不淫其色”是指不要让君王沉迷于自己的美色中,而《毛传》释兴义的:“鸟挚而别”中的“有别”是赞美文王与妃大姒情浓依然守礼,有礼则有别。朱子也认为“鸟有定偶而不相乱,并游而不相狎。”说明女子之“德”体现在夫妻关系上需要忠贞和守礼。 “无不和谐”在《诗》中解释为淑女能够帮助君子“和好众妾”,因为后妃有德,与众淑女相善,可和好众妾之怨。文王有德,所以教化及于后妃,由闺阁及于乡野邦国,这是推行王化的根本。《传》又云:“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供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由此看出女子的“德”体现在贤能上,能够管理内务、辅助丈夫的事业。 《郑笺》认为:“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意为王妃大姒想求得淑女。一则为文王求让后宫和乐;二则为求助手,分担己则。笺云:“能为君子和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妒,谓三夫人以下。”所谓的“幽闲”意指能够在宫闱之中能耐住寂寞。可见古代男子对于“淑女”之德的要求有“不嫉妒”,这种要求逐渐发展成后世的“七出之条”中“善妒”一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9ce3257f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