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 一、 从美的本质的角度 人都有爱的本能欲望,选择和确定爱的对象,并把自己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对象 中去,这时就产生了爱情。爱,就是精神之美。而美,就在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 量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诗中“君子”的求偶,已不是低级的动物性媾 合。“君子”把自己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淑女”身上厂也只有“淑女”才能真 正配得上“君子”,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生命价值。爱是精神之美,爱是自由的 结合,但爱乂是社会道德的体现。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热恋,把自 山的情感合乎道徳理性地投射岀来淑女”成为他作为文明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 象化,体现着自然与社会人伦的完美和谐。透过《关雎》,人们不仅可以从自然美中 直观自身厂也从人情美、人伦美中完成细腻而深刻的审美感受过程。也许正因为此, 《关雎》才成为一曲千古永新的永恒恋歌。 二、 从审美心理的角度 在审美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人欣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的荷花,有人偏爱在瑟瑟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还有人则喜欢与冬季为伴的口 梅。 《关雎》诗一开篇,就具有明显的自然意识和季节观念。在美好的春天,万物复 苏,百草萌动,水鸟相鸣相欢,让人在感受春天气息的同时,不山得产生一种人的生命 春天的联想,山水鸟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人。但这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淑女” O社会 性因素时刻影响着和左右着人的爱情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诗中的男子在无限相思 的想象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O而这,也正是中国人“内 倾”人格在心理上表现出的神思与“内游”,审美情感在此时得到极度的渲染。恋 爱的结局是山代表社会因素的家庭、朋友等出面,“琴瑟友之”,在吹吹打打中完婚, 实现爱情的美满。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中国式的婚恋,体现着世代中国人在审美心 理上的含蓄、凝重和中和之美。《关雎》之所以被儒家如此推崇,被国人传唱儿千 年,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密不可分。 三、 从审美形态的角度 首先,《关雎》充分地体现着自然之美。春暖花开,百鸟争鸣,这是一个美好的 现实的自然,而男女的相互倾慕体现的则是生命的自然。其次,《关雎》有着丰富的 社会美的内容。诗中的君子和淑女都是社会教化岀来的有涵养的人,他们以结婚为 U的的相悦相亲,是一种积极的为社会所肯定的生活现象,体现着一种社会美的理 想。再次,《关雎》的艺术美,诸如艺术表现上的比兴手法、回环复沓、用词典雅、 音色优美等等,早已为历代诗评家所称道。 如果将审美形态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和喜剧,那么《关雎》作为美的现象应 该属于优美。千白年来,《关雎》被代代传唱,不断地在唤起着人们圆满轻松的审美 愉悦,体现着娴静恬淡、温柔敦厚的阴柔之美。 李泽厚从自然的人化、积淀和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立论,注意于人的审美能力 的拥有和实现过程,将审美形态分为“悦耳悦tr “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 方面,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人类审美能力的形态展现。 《关雎》从春水青草、水鸟和鸣到男女相惜相悦、恋爱婚娶的过程,就是三种 审美形态在瞬间的审美感受中相继呈现的过程。从耳H之兀、生理快感到愉悦走向 心灵的无意识满足,然后再进入某种合U的.性的道徳理念的追求和满足,美的感受 阶段不同,深刻程度不同,审美形态也不同,但它们都体现着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 性、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是三个不同的审美形态在人的心灵中立 体性的展现。 “中和”这种审美形态最根本的特征是强调适度,即强调情感的适中、人格精 神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喜怒哀处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 中庸》)o中国人称赞美满的婚姻,往往叫作“天作之合”,实际上是在强调天地人 的和谐。《关雎》就是这样,它作为审美对象,首先肯定男女相悦的感情是自然而美 好的,但同时强调这种感情是与美徳、地位等等相连,真实的感情表露得平和而有分 寸,最后归于婚姻的美满。孔子评《关雎》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这句话不仅成为后世诗歌评论的重要标准,而且也使《关雎》成为“中和”之美的 典范。 四、从审美教育的角度 审美教育乂称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感化人的身心,使之净化、升 华和提高,是一种人格教育,同时也是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它与徳育、智育、体育 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满足主体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 既没有来自外部的利害关系、社会统一H的的要挟厂也没有来自内心的良心、理智 的强迫,而是一种无限的“享受”和愉悦。 《关雎》这首反映男女爱情的民歌被编纂在《诗经》的首篇,其深刻的用意之 一就是:处理好男女情感问题是学会做人的第一课。男女情感是一把双刃剑,刻意地 回避,诸如“存天理,灭人欲”,是有违人性、非人道的;但有意的放纵乂是对社会规 范的潜在威胁,它需要正确的疏导。《关雎》所歌颂的,正是这种“发乎情,止乎 礼”的情感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H的的爱情,体现着生命之真、中庸之 徳和中和之美,是做人的教育。 《关雎》这种人格教育是通过乐教来实现的。诗篇的重章叠句、字数整齐、双 声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d5b3f4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