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在崔致远的影响与接受

时间:2022-09-14 08:1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崔致远是朝鲜汉文学的鼻祖。他在中华大地上生活17年的年华中学习和接受了很多 中国 文学。崔致远在诗句上,受到晚唐时期的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的影响,所创作的大部分诗歌是七言律诗,七言绝句。风格上,受到了染有一层饱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的潇洒风流。为丰富朝鲜的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崔致远 汉诗 伤感 忧郁 七言诗 1 序言 所谓在中国文化思想上的晚唐时期是从文宗太和(827-835),开成(836-840)年间到907年唐朝的灭亡为止。在这个时期,因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使中央政权越来越衰弱,潘震割据又使唐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日益减少。因为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解决不了的内部隔,所以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 编辑。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杜牧、李商隐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他们自身的忧虑,一方面反映了发泄精神上的空虚和颓废的情绪。但是黄巢起义后,皮日休、杜荀鹤等诗人继承新乐府诗和古文运动的传统,尖锐地反映了唐朝末期的阶级矛盾。 朝鲜与晚唐时期相对应得朝代是从统一新罗僖康王(836-838)年间到孝恭王(897-912)年间为止。是属于新罗末期。新罗时期是汉诗在朝鲜的初步 发展 时期。 先进的唐文化已进入新罗,并为他们接受,以至掀起了一个向唐学习的高潮,甚至达到了不是读书出身或留唐学生,几乎没有登官场之道的地步。在不留学于唐,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的社会环境中,新罗王朝为发展儒学,加强文化统治,有计划地派出了大量的留唐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回到了新罗,成了新罗王朝的统治骨干。 崔致远是在朝鲜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汉文作品的作家,其风格多样,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在他以前的作家之中没有一个可以与他相媲美。故有人说: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功。固东方学者皆为以宗。也有人说:“我国文章始发于崔致远。”也有人说他是“功高初祖始开山。”这些评论,足以说明崔致远在朝鲜汉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所占的地位 所以, 论文 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崔致远汉诗的分析,对于研究晚唐诗在新罗的影响与接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大体上以诗体形式上的表现,风格上的接受两个部分来探讨崔致远对晚唐诗的风格上和诗句上的接受。 2 本论 17年的留唐期间崔致远接受了晚唐时期唐诗的影响,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对朝鲜古典汉诗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1 诗体形式上的表现 新罗末诗人在诗型的选择上出现七言的使用占优势,特别是律诗占大部分的现象。崔致远的作品中七言绝句是站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他的名篇中大都是七言律诗。朝鲜的汉诗当中律诗比绝句多,七言诗的名作比五言诗的名作多。这就说明崔致远等人大体上是接受唐末的七律的影响。因为从中唐到北宋则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为后封建社会打下巩固基础的时期。仅从 艺术 形式上说,如七律的成熟、词的出现、散文文体的扩展等等。 且作为崔致远的在唐时期知己罗隐擅长用七言诗。现存的罗隐的诗当中五分之四是七言绝句,剩下的《黄河》《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等诗是七言律诗。崔致远的作品也是七言绝句站压倒性的优势。 在平仄的使用上罗隐的诗中首句押韵的诗占大部分。《鹦鹉》是首句押韵,韵是上平声寒部。《赠妓云英》《黄河》《自遣》《金钱花》《柳》《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等诗都是首句押韵式,他们的韵依次是上平声‘真’部、下平声‘庚’部、下平声‘尤’部、下平声‘阳’部、上平声‘真’部、下平声‘尤’部。 崔致远的大量的诗也是首句押韵式的诗,如《留别女道士》中: 每恨尘中厄宦途,数年深喜识麻姑。 临行与为真心说,海水何时得尽枯。 这首诗是首句押韵式仄起式的七言绝句。它的韵是上平声‘虞’部。 讴歌与中国友人的深厚友谊,与友人们倾吐肺腑,相约后会有期的诗歌如《和友人除夜见寄》: 与君相见且歌吟,莫恨流年挫壮心。 幸得东风已迎路,花好时节到鸡林。 这首也是首句押韵式仄起式的七言绝句。它的韵是下平声‘侵’部。 《登润州慈和寺上房》《秋夜与中》等可以成为崔致远代表诗歌的诗的形式也是相同的。 崔致远在诗歌创作上擅长律诗,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这是之前的诗人无能做到的。尤其是朝鲜汉诗的七言诗形式是从崔致远的诗文学开始真正地使用的。 2.2 风格上的接受 中唐时期一度盛行了古文运,但是李商隐等人与古文运动并行不悖,他们的诗词更为美丽。 美学风格上,不乏潇洒








风流,却染上了一层饱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美学理想上,如规范的讲求、意义的重视、格律的严肃。 战国秦汉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这里呈现的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与大而化之的唐诗相对应的诗纤细柔美的花简体和北宋词。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诗正是过渡的开始。 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的诗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走进了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的倾向更为强烈。 致远生活在表面上强大,而已奄奄一息的晚唐时期,加上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所以受到外部生活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崔致远的诗歌里饱含着一定的伤感情绪是在所难免的。 崔致远的诗中这种伤感、忧郁的情绪尤其在景物诗和离别诗里表现得更为强烈。 2.2.1 景物诗 在这里把崔致远的景物诗又分为作者留唐时期创作的诗和作者离开政界之后晚年创作的诗两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a.留唐时期创作的诗。崔致远留唐的时候正是唐朝社会的稳定性被崩溃、 政治 的混乱性极深的时期。当时,唐朝的文人比起出世的欲望,隐居 的现象成了一种社会的风尚。从而,文学上追求的也是诗文的华丽。崔致远留唐时期所创作的景物诗是受到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的。崔致远在中国期间,于唐朝中和四年(684)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一一描绘了他所见的景物。《石峰》《潮浪》《沙汀》《野烧》《杜鹃》《海鸥》《山顶危石》等诗。这些作品里所提到的景物全是中国的景物。 《沙汀》 远看还似雪花飞,弱质由来不自持。 骤散只凭潮浪簸,高低况被海风吹。 烟笼精练人行绝,日射凝霜鹤步迟。 别恨满怀吟到夜,那勘又值月圆时。 以中国为描写或抒情对象的朝鲜作品,一般不是为写中国而写中国,他们写的虽是中国,隐含的却是朝鲜民族自身的思想、感情、意志或命运。沙汀虽然是受“潮浪”“海风”的磨练,但是晚上的沙汀如静,行人不敢来踏破;白天如凝霜,连飞来的鹤也感到寒冷不敢移步。诗人通过沙汀的景色来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即崔致远的外部世界是受到像“潮浪”“海风”的唐朝社会的磨练。又得面对异国的并不是那么熟悉的社会。所以过得是像沙汀受“潮浪”“海风”的磨练的生活,但是崔致远的内心世界是寂寞的。就像没有人光顾的沙汀,故崔致远吟诗到夜半。所以在崔致远的诗当中中国的他者形象是虽然美丽、奔放、壮观等,但又是凄凉的,感伤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862e51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