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 四、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五、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面的字 乘凉 chéng 斑驳 bó 煤屑 xiè 袅娜 niăo nuó 踱着 duó 独处 chŭ 蓊郁 wěng 妙处 chù 颤动 chàn 倩影 qiàn 霎时 shà 船棹 zhào 敛裾 jū 梵婀玲 fàn ē 媛女 yuàn 脉脉 mò (二)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文眼 4.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5.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6.他找到宁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4—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月色 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 四周 树色、灯光、蝉声、蛙声 7.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语言形象生动,景物形象逼真,你能说说其中的技巧吗? 叠词 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拟人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也可以说是移觉。 例如: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用“歌声”比“清香”,“名曲”比“光与影”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动词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和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清新感。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态美。 8.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9.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10.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 以乐景写哀情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11.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12.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江南旧俗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惦着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dcb00fb9d528ea80c7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