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美学

时间:2022-04-12 08:25: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下而上的美学



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界对那种从“形而上”着手探索美是什么的思路已感到厌倦,于是兴起“自下而上”的美学。其开创者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强调从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入手研究美学,实际已触及美学对象的问题。也许,对初涉足美学领域的人来说,美学研究的具体领域更显重要。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和实用美学,这五大方面是现代美学关于学习和研究美学的方法。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历史的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需要有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

从纵向看,美学具有十分深刻的人学性质。因为美“是从混乱中创造出和谐来;是要调和最尖锐的对抗,并把人类广阔的经验中显得最复杂最相反的一些东西统一起来。有机界和无机界的明显界限,只有在这里才会消失;主体和客体看来不可逾越的障碍,只有在这里才会崩溃;只有在这里物质才会上升到精神的水平,而精神也才会俯降到没有生命的物质的水平;只有在这里,人类灵魂中感性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它的本能的、理智的和道德的能力,才会自然而又和谐地合作起来,像一个欢天喜地的合唱队所唱出的不同的声音。

从横向看,美学跨及多种学科。美学与哲学关系紧密,哲学要对宇宙存在、社会自然,人的精神和肉体等作出根本思考和解释,美学通过人的审美现象将思考诸如“人何以在审美中审美追求,艺术”与“美”几成同义语。美学与社会学有关,审美趣味与倾向具有历史性,它同社会时代息息相关,人类社会孕育出某种美学观念,一定的美学观念又反作用于社会。同理,理学同美学也常常相互渗透,审美是种社会现象,也是种心理现象,个人的美感经验因心理学的解剖会更细腻入微。人类学、理学也与美学相关,审美活动同人的体质状态、同人的感觉器官的发育进化、健康敏锐不无关系。此外,伦理学、文化学,乃至宗教学都能寻找到同美学相联系的途径相互交叉的渠道。

如果没有整体全方位的眼光,就会见木不见林,蹈盲人摸象之覆辙。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敏感地把握审美的内心体验;同时伴以积极进取的严密的理性思辨和理性分析,就会在美学上有丰厚的收获。

“审美不关涉利害感”与实用美学

众所周知,康德明确强调并详尽论证了“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对象”,并认为这是审美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当人以某种不涉及利害的态度或观念来对待对象时,审美就获得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他说“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他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在理性精神空前高涨的启蒙运动背景下,在对人的多种需求(包括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缜密反思后所提出论证的这一著名命题,事实上提出了审美感觉与非审美感觉的重要基本区别,是人类理性思维面对丰富复杂的真善美对象的一枚思维之果。

当然,提出审美“无利害关系”并不始于康德,例如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就清楚提到过美不关涉欲念:“善应使欲念得到满足,但是根据美的定义,见到


美或认识到美,这见到或认识到本身就可以使人满足。

„„,而在形式或是赋予形式的力量”上面。到康德时代并经过康德的努力,这个命题获得了更大的影响。

西方哲学界常喻康德学说为一包容量巨大的水库,前此于他的思想之流都注入此水库,他之后的思想流派又几乎都由该水库泻出。在美学史上,也有“言不尽的康德”之说。

现代诸多文学的、艺术的、美学的形式理论学派,其理论源流都可以追溯到康德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于他的“三大批判”著作的枟判断力批判枠之中。枟判断力批判枠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判断力的分析”,其中又包括两个部分即“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的基本立足点都和“形式”紧密相关。在“美的分析”中,康德的结论是“美在形式”———“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也许,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形式”去感受和认识面对的世界,例如“时间”“空间”就是基本的先验形式,所以时空感几乎无须后天教化,人与生俱来就有以时间空间去度量一切存在物的趋向。

(本文档由www.pinxue360.com 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17d13287c24028915fc3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