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写古诗的画面 《独坐敬亭山》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 ①忆江南:词牌名。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独坐敬亭山①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忆江南①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句子赏析 《独坐敬亭山》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忆江南》 1、江南好。 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4a51a7e6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