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题1000

时间:2022-10-04 04:53: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 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

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教化功能教育塑膜的作用)规范功能(对行为有约束作用)维系功能(凝聚力和向心力)调节功能(调剂的作用)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

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包括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民俗 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村落、自由职业者的岁时习俗,人生礼仪等 3.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民间艺术等。

民间: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以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集体习惯。 民间文化:指的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传统色彩的文化

民间文化的构成: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口头文化

文化遗产的形式:一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民俗学是从民俗学角度展开的对于艺术活动的阐释,并探索艺术活动与民俗整体内在关联的学科。

生产贸易民俗: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生产贸易民俗主要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使用)科学 记住这个:生产贸易民俗特征

地域性:民众在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功能性: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具有直接的(实用)功能。

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物质民俗: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有关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等的民俗。

农业民俗的主要内容: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占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 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第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惯。第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第三、卜农事、祈福习俗。第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科学性,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

居住民俗与审美1.四合院、2.土楼(闽西)3.徽州民居(砖木)4.山西民居(土坯古砖)5.窑洞(黄土高原)6.蒙古包(内蒙)7.傣族竹篱(干栏式住宅)8.吊角楼(干栏、湘西土家住楼)9.船形式(海南)10.碉楼(羌族)

居住民俗风格南北有别:1.气候2.地理3.生态环境状况4.建筑资源的差异

建房俗信:民间不仅注重房屋的居住功能,而且将住房与“家”的兴衰命运紧密相连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成年礼: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令人成年人的行列,成为社会的一个正式成员而举行的仪式;一个人必须承担起家族所赋予的权力与义务 特点:变形型(改换服饰、纹身、染齿和拔牙)考验型(对达到成年人的考验、以确认他的成人)训诫型(明显传统功德教育的成分)


冠礼即成年礼。这种古礼是指男子二十岁时加冠转入成年阶段的仪礼。这种礼仪是用加冠做标志由社会承认并接纳这个人进入成人行列,在此之前都是童子,此后由社会承认,社会即开始予以管理、制裁,本人既在社会上享有权利,也同时尽社会义务。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鲜明的农业文化特点② 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③ 节日习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举例说明民俗的分类 有形物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物质生产民俗。 认识社会民俗:个体人生社会民俗,大群体人生社会民俗。 ③心意信仰民俗:崇祀、禁忌、兆卜、巫蛊。 ④游乐技艺民俗:游乐竞技民俗、手工技艺民俗。

导致民间文化生存困境的原因①文化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②难以得到合法的被认可的地位,传统的民间文化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

民间文化的特性1.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2.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

简述民俗和宗教的关系(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 从现代宗教学角度说,民俗信仰是一种近似宗教信仰的准宗教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被视为宗教信仰。但是,民俗信仰终归和严格意义上的又组织的宗教信仰不同,其社会作用,社会控制力约束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民俗属于自发的社会习惯形成的习俗,面非有意的人为制作。在时间上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在空间上有较广泛的社会传播性,在形成上有一定地域性和历史的变异性,在内容上有实用性和功利性、丰富性和多种性,在作用上有狭隘性和保守性。 两种的共同点:它们与原始宗教或自然宗教的文化血缘关系极密切,其中有些信仰直接来自原始自然崇拜或祖先崇拜

简述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关系 民俗传统和变异的综合形态构成了民俗传播的主要脉络。传承与变异同时进行,在变异中传承,传承中变异。民俗在社会中一旦形成,就成了一个自控又自动的独立系统,并以相对的稳定性,陈陈相因,延续承袭。只要适合这一民俗事项的主客观条件不消失,传承的步伐就不会终止。民俗能跨时空的传承,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诸种因素的变化,及民俗自身质的局限,民俗在传承中药原封不动的流传下来,是实为罕见的,一般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异。

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 特点: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③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④尚鬼神迷 ⑤讲究节日饮食 ⑥传承性 ⑦变异性

主要的传统节日有A、春节,也称年节,主要活动是除旧布新、祭祝祈年、吃“团圆饭”等;B元宵节,又称“灯节”,主要是燃放灯火、闹元宵、吃汤圆;C、清明节、祭墓、禁火,还有戴柳、踏青、游春;D、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E、中秋节,团圆赏月、吃月饼;F、重阳节,主要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菊花糕等活动。 春节应突出主题:除旧迎新、亲人团圆、祝福娱乐。

端午节有两大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二是悼念屈原,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清明节主题:祭祖、踏青、荡秋千、插柳 中秋节主题:祈福美好与祥和、与家人团圆

重阳节三大主题:1.回归自然的诉求2.触发敬老情怀3.尽显道教影响

旧时婚姻六礼的内容:纳采(求婚)问明(问女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

民俗学之所以要进行田野工作的原因:基于实际观察和体验的民俗与书面记录的民俗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基于从原始实践到正式描述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判断或概括,由此提炼的所谓文化构造与社会系统需要重新回归田野予以认识和辨别。

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异同:所有的民间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但民间文化不等同于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现实功能:1.辞旧迎新 2.祭祀3.宗亲礼仪往来4.民间娱乐

为什么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所有节日的节期,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简述丧葬民俗的内容? 答:葬程序和仪式:招魂,入殓,停柩,出殡,下葬,守孝,扫墓。现行丧葬习俗:树葬,野葬,天葬,土葬,火葬,水葬,塔葬,悬棺葬,崖葬。

试述中国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答:第一阶段,防寒御暑使用,第二阶段,增加生产生活使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政治观念方面的标志。


填空

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 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 利用自然空间和 人造居住空间 两个阶段。

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 汉代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巫术按其目的划分,可分为 黑巫术 白巫术。

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有 火葬、 瓮葬 两种落葬方式。

Folklore”既指 民间风俗现象 又指 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这个词是 英国 学者 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 人们的灵魂不灭的观念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 四合院 最为广泛。 岁时节日是 农业文明 的伴生物。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 社会化 的程序规范和 阶段性 标志。 民俗学是一门以 民间风俗习惯 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 建筑 以及 器用 等方面。

岁时节日,也称传统节日,具有 普及性 群众性 甚至 全民性 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指由 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 口头文学

民俗的扩布性,也称 传播性 ,它是民俗文化在 空间平面 上的伸展。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 进入社会 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落葬方式包括: 墓葬、塔葬 悬棺葬 三种。 服装的构成要素包括: 质、形、饰、色、画

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 季节性 周期性 的特点

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主要体现在师徒关系的 亲缘化 和工匠来源的 地域性 举例说明中国民俗产生的内外因素。 ①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中国民俗是再自己固有的客观环境、生活状况以及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如十二生肖,将其放回先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可知,十二生肖是先民在中华大地上与天地、禽兽争夺生存权利的产物。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识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时、标记出生年月的综合性民俗事项。

②种族繁衍及发张自身的要求,先祖在为发张自己、繁衍后代的两性生活中,逐步构建并遵奉一定的言行规矩。例如婚姻习俗中的抢掠婚。

③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民俗并不是直接由生产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先得经过一定人群心理认同、淀的过渡。人类一定的时间活动是民俗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一定群体的心理认同,则是民俗生成的主观因素。例:崇尚红色,龙。

四,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统治者为统治需要,常发布一些顺乎民情的行政规范,加速某种民俗事项的成型和发展。例如元宵

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价值是人类文化的伦理基础,是文化核心和文化指向。它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也指示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 对策一、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及具体工作情况。建设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和体系。二、二、统一思想,统一领导,提高认识,做好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三、加大政府扶植力度,通过发掘、整理、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同时也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参与其中,从而构成一股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更好地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设。四、鼓励进行适度的发展和创新,通过适度的市场化运作,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6a6682b14e852459fb57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