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凸显人物品质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谈 作者:张海芹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10期 江苏淮安市涟水县郑梁梅小学(223400) 张海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都是以叙事为主,进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者分别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当时的环境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有的还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饱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方面,巧用比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凸显人物的品质。 一、比较语言,体会船长的沉着机智 《船长》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为了突出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临危不惧以及沉着镇定、机智勇敢的品质特点,文中多处描写了人物的语言。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对话,读完后,我说:“同学们,老师把这段对话改了改,你们看这样改可以吗? PPT出示下面一段对话: “洛克机械师你在哪儿呀?” “船长您在叫我吗?我在这儿呀!” “炉子现在怎么样了?” “已经被海水淹了。” “那么炉子里的火呢?” “火也全部熄灭了。” 通过朗读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当时情况已经是万分紧急了,如果船长这样说话,当时情况的紧急感就没有了。人物的语言要符合当时的情境。我趁机说:“这个时候情况万分危急,那这样改可以节省时间,你看可以吗?” PPT出示这样一段对话,和文中对话进行比较一下: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火、机器怎样?还能坚持多久?” 通过比较,学生豁然开朗,有的觉得船长非常机智,巧用对话,告诉人们时间足够,只要大家井然有序地撤离,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得到保障;有的学生认为船长在危急时刻,依然沉着镇定。 二、比较环境,感悟乔依的无私奉献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为人物出场作好铺垫或反映人物的品质的。在教学《爱之链》时,当学生初步体会了人物的品质后,我顺势出示文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A.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 B.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 引导学生先读一读这两段话,再说一说从这两处环境描写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通过探讨,明白了A处的环境可以看出乔依此刻内心的凄凉,B处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说明乔依的贫穷。学生的理解较为肤浅,见此情形,我运用了比较法,在A句的下面增加了一句“一个阳光明媚的冬天,乔依开着他那辆崭新的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在B句的下面增加了“餐馆里金碧辉煌,灯火通明”。学生们细读之后,各抒己见,但总体意见是一致的,环境描写与小说的事件吻合,更能表现乔依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一节,给文章结尾加几句环境描写,学生写得非常出色。 三、比较动作,品味将相的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是一个课本剧,剧中大部分是运用对话来叙述事情的,但其中的部分动作也相当精彩。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动作的描写来组织教学,对感悟人物的品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廉颇赶忙跪下来。 蔺相如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将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跪”一“扔”一“扶”,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通过朗读、比较,明白了: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更主要的是廉颇他一心为国,顾全大局。蔺相如扔掉了两人的前嫌,扶的是将相之情,爱国之情,扶出了上卿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和顾全大局。 四、比较手法,领悟老师的恪尽职守 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要考虑到读者必有的想象力,在正面描写以外,还要辅以侧面描写。”《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汶川发生8.0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名学生,而他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课文第二部分,是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时的语言和动作,来突出人物的品质的。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抓住谭老师的动作,领悟他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课文第三部分,引用了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进行侧面烘托。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学生们读出了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 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课文正面描写,是对谭老师正面的刻画,他的高大形象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课文侧面描写,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同事的描述来烘托、渲染,来衬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表现了谭老师的品质。 鲁迅先生曾说过:“老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这一单元,教师通过巧妙引导学生比较文本中的语言、动作、环境及描写手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走近了人物,凸显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责编 张亚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d1f7d4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