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精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精选) 简答题 1.概括段意: 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3.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本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____ ___________ 5.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此句中“是心” 具体指什么? 8.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__,“甚于死者”就是___。本文中,作者将__比作鱼,将__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 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___”这个词含义相同。 ④文中“ ; 。 ”这几句话与“嗟来之食”的故事相近。 ⑤请引原文回答: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__ _,_ __,__ __;原因是___。 9.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用原文回答) 答: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 11.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 1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13.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15.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6.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第一句话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1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20.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2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2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2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言或行 2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 2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26.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27.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28.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 30.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31. 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a96904a6c30c2259019ebf.html